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30536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研讨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我们身后的群山之巅,矗立着 米高的彝族始祖希慕遮巨型塑像。公元前14世纪中期,希慕遮出川西高原旄牛徼外,顺藏羌彝走廊南下,居于邛之卤,把彝人的种子撒播在云贵川大地。一千年后的春秋战国之交,希慕遮第三十一世孙笃慕的家族分成六支,默支系的阿哲部和阿旺惹部,翻越莽莽苍苍的乌蒙山脉,来到水城、盘州等地。从此,我们脚下这片神秘雄奇的土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彝族子孙。而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仰望彝族始祖,感慨的不仅是历史长河的深邃悠远,更有藏羌彝走廊的造化神奇!今年是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四十周

2、年。四十年来,在费孝通先生为我们铺就的这条学术道路上,包括徐学书、范建华等先生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角度,对藏羌彝走廊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为我们理清了藏羌彝走廊的前世与今生,为我们展现了这条历史长廊里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多姿多彩、随历史流动而变化的民族画像。四十年的研究和求索,不仅凸显了藏羌彝走廊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也为我们今天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区域联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认知支撑和文化滋养。六盘水是藏羌彝走廊上彝族活动生息的重要区域,也是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在34

3、0万户籍人口中,有人口总数100万左右的44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31万人,苗族25万人,布依族12万人。从川西高原到云贵高原,从六江流域到北盘江流域,从横断山脉到乌蒙山脉,六盘水是藏羌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羌彝走廊连接中原区域的前沿,也是藏羌彝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过渡地带。从旧石器时代的盘县人、水城人走到今天,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同台竞演,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我们参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六盘水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应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第一,要立足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切实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30年前,费孝

4、通先生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藏羌彝走廊民族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藏羌彝走廊是目前我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的地区,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几千年你去我来、我去你来的来回历史流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这条走廊还像一条民族“拉链”,把走廊两侧地区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齿齿相扣、不可分离。在贵州,明朝洪武年间,曾经有彝族首领奢香夫人忍辱负重、心向中央,刊山凿险、开置驿道,维护了民族和国家统一。在六盘水,清朝康熙年间,曾经有彝族土司龙天佑,

5、率兵征伐吴三桂,在削平“三藩之乱”中立下显赫战功,被授以总兵官职,并因恪守其土,汉彝和睦,商贾通达,逝后追授“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必须以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前提,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坚持一个政治主体,以民族团结统一保障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统一。第二,要立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切实体现各民族优秀文化因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要各民族成员认可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持有敬爱之心。实际上,各少数民族在漫长

6、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许多优秀文化因子,更契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人在与自己的精神故园渐行渐远的时候,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往往能够重拾曾经丢失的“初心”,能够为自己疲惫的心灵找到栖息之地。在六盘水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这样的宝贵精神财富。比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彝族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彝族谚语讲:“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知天知地必知人。”彝族史诗支格阿鲁王写这位彝族的民族英雄:“雄鹰是你父亲,是鹰翅把你覆大;马桑是你母亲,乳汁哺你长大。”所以,彝族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如守望相助的互助文化。在彝族同胞中,有允许缺乏劳动力

7、的人请求有劳动力的人无偿帮助他们生产的“俄沙”互助习惯。在彝族家支中,一家人生活遇到困难,整个家支都会凑钱出资,帮助其渡过难关。对于这些优秀民族文化因子,在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梳理,大力保护、弘扬,通过文艺作品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当地民族的鲜明文化标记,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支撑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第三,要立足产业走廊整体打造,切实推动廊内各民族和各区域联动。藏羌彝走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区域版块,正是因为历史上这一区域在自然地理上与外界隔离,而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始终保持频繁的交流互动。从民族学上看,藏彝等少数民族在族源上有千

8、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藏族的先民是吐蕃,而羌人是吐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今天云贵川交界处的彝族,由乌蛮发展而来,乌蛮由秦汉时期的叟人演化而来,而叟人又属于氐羌族系。人类学家发现,中国人的体质类型除北部类型和南部类型而外,还有第三种类型即藏彝走廊类型。所以藏羌彝走廊不仅使廊内各民族有了地域联系,而且还有血缘联系。从经济交往来看,走廊内各民族之间小聚居、大杂居,历来就有密切的商贸往来,在经济生活中,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建国以来,六盘水地区与攀枝花地区的互动合作,可以称作藏羌彝走廊内区域联动的典范。六盘水和攀枝花都是“三线”时期建设起来的城市,国家将六盘水的煤炭与攀枝花的铁矿石结合起来,建成了六

9、盘水煤钢基地和攀枝花钢铁基地,成为藏羌彝走廊内最早形成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也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我们建议在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突出区域文化的共同标识,形成区域文化产品的突出特点;又要促进区域内各方面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们还想呼吁区域内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六盘水经攀枝花、经丽江、经香格里拉、经林芝进入拉萨的高铁干线。但效唐蒙通南越,从此番禺一日还。这条高铁建成后,不仅能极大促进藏羌彝走廊南部各地区之间的便捷交流,还可向东打通六盘水至贵阳至广州高铁,使云贵川沿线大部分地区实现到广州一日往返。第四,要立足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切实推

10、进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统一。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藏羌彝走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中,只有南疆四地州不在走廊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对于我们来讲,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必须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增加群众福祉上。六盘水属滇桂黔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4个县市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年来,我们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我们现在所在的海坪,原来是荒山和荒坡,是周边彝族群众长期以来举办火把节的地方。前些年,我们在这里因

11、地制宜建设彝族文化小镇,同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周边6个乡镇1006户4123名彝族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此,形成了占地23万平方米的千户彝寨,搬迁群众通过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出售彝族服饰、经营特色餐饮,在景区内从事保安、清洁工、厨师等,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就业。去年,小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65元,仅去年火把节期间,这里的贫困户户均增收近1400元。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民族文化商品生产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发源于水城县陡箐镇的水城农民画,开始时只有20名画师、30名从业人员,年收入仅4万余元。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现有400多名画师、600多名从业人员,年收入达到880万元,共有1

12、5件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水城县因此还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合理开发廊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一项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和谐、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重大工程。XX年国家印发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为我们明确了走廊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们愿与廊内各方一起,在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精诚协作、共同努力,早日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打造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最后,祝各位来宾在六盘水尽情享受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尽情享受多彩凉都的一夏清凉!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圆满成功!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