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25991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领导关于厂务公开工作的心得体会对厂务公开的再认识和工作体会1999年以来,“厂务公开”制度的实行与完善,不仅促进了企业职代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厂务公开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厂务公开社会效能的充分发挥。为促进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必要对厂务公开进行再认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厂务公开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一、成绩与问题1999年2月,中纪委、国家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联署发布了关于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强调实行厂务公开是加

2、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有效途径,要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这项制度。这一举措,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厂务公开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公开内容不规范通过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公开的内容有些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应付职工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应公开内容的细目并不公开,公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全总基层工作部的关于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调查报告中就曾指出:“公开多了,厂长不高兴;公开少了或效果不明显,职工有意见,两头为难。”

3、这也说明,一些企业在公开厂务时,一直在企业行政完全满意和职工满意之间寻找平衡,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由于对厂务公开的作用与效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厂务公开在这些企业变为达标升级的“形象工程”,企业公开和上级“考核”的数据不少,但工作实效并不大。第二、形式主义严重也有一种反映:“公开与不公开,公开多少,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公开者手中,公开只是走走形式。”厂务公开实际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的企业厂务公开搞的好,做到了“给职工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但更多的企业则是遮遮掩掩,名义上公开,实际上没有公开,假公开、或半公开。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管理政绩和形象,对这样的企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

4、只眼,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厂务公开“数据”的统计上,而疏忽实际作用的考察与深究,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厂务公开中的浮夸风和形式主义蔓延。第三、无形中的浪费这一问题与上面的问题紧密相联。按全国总工会的要求,企业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厂务公开制度,包括组织设置,配备人员等。这种设置要有一定的行政开支(活动经费)作为支持。据笔者在石家庄一些企业所做的调查,一般大型企业厂务公开机构直接或间接的人员配备就有十数人之多。但是,如果厂务公开不能如全总的要求那样,做到有序和有效地开展,而只是变成一个走过场的工具,从管理学的投入、产出角度看,这无形中就是一笔浪费,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二、求实与创新公开是民主的基础,没有公开就

5、没有民主。厂务公开这种能够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有效形式,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同时又有一定行政法规作为支持,为什么还差强人意,出现上述问题?(一)原因分析厂务公开虽然发生于企业内部,但它与企业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如果我们把厂务公开看成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那么它也只是国家政治民主或社会民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国家政治民主的整体建设情况、发展情况,对厂务公开的落实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厂务公开不可能独立于民主体系之外,走出一波独立的“行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小视,政治腐败这个影响民主建设的毒瘤仍时时发作,吞噬着民主建

6、设取得的成果。近年来,中央所处理的腐败案件多是由于普通群众的揭发、检举才得以发现和立案的。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对群众性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级领导干部并不是由社会公众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上级任命产生。这势必造成领导干部轻视社会公众的作用(包括监督作用),而更看重上级领导的“权力制衡”。由于社会公众的监督并不受重视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致使群众社会参与热情淡漠,从而又使各种腐败现象得以顺利蔓延。从企业内部来讲,厂务公开取得有效落实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厂务公开的基本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来讲最主要的是依法落实各项职权。二是企

7、业行政领导能端正思想态度,正确认识厂务公开对调节企业劳动关系、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基层民主建设,进而推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积极支持厂务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三是企业工会的组织工作有力有节,实有成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制约厂务公开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既有个人因素,又有体制因素。那么,如何突破这些问题的限制,全面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呢?(二)制度创新厂务公开不能独立存在,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民主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它需要企业外部环境的强力支持。但对企业职工来讲,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诉求只能间接影响,而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直接而快

8、速地改变外部环境。因此,他们为促进厂务公开发展所做的工作应着眼于企业内部,在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制度创新方面做文章。第一、扩大范围,突出“凡是”按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除了企业的科技秘密,均在公开之列。因此,企业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应把着眼点放在“凡是”上,通过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厂务公开的范围,突出“凡是”的全面性、群众性特点,而不是把公开内容局限在几条几项上面。突出“凡是”,并把这一点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开程度和深度的依据,可以有效地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发生,并增加厂务公开的威慑力。第二、拓宽厂务公

9、开的内容至企业生产领域厂务公开可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层次来公开相关的内容。例如,基层供电企业的厂务公开可以首先从做好班组、供电所的“班务、所务公开”入手。这是因为班组、供电所作为生产领域的最前沿,是企业效益的源头,将厂务公开的内容向生产领域延伸是最务实的选择。公开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更多地可以采用广播、厂报、墙报、黑板报、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开和宣传,让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这些措施操作性强,能见度高,职工又喜闻乐见,使生产经营管理真正置于广大职工监督之下。这既有利于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和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又使得厂务公开扎根于企业生产之中,寓意于职工群众的

10、日常工作之中,从而获得职工群众最广泛的参与与支持。第三、把厂务公开作为考核行政领导的一项指标厂务公开实践告诉我们,行政领导对这项活动的开展和实际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督促他们关心厂务公开,以实际行动支持厂务公开,应成为厂务公开制度建设中的关键性构件。把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活动内容先进行量化处理,形成量化指标,纳入到考核企业领导干部标准之中,作为考核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有效克服了把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化和随意化问题,对促进职工民主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厂务公开的社会意义与发展前景国有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尽管其中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以此就否定

11、这一制度的社会意义。厂务公开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公开是一个基本的要素,是民主的基础,没有公开就没有民主。就企业本身来讲,厂务公开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是借鉴了村务公开的基本经验,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现代化,都不能离开厂务公开。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具有生产的集约化和高科技产品质量的潜在性,使劳动者的连带责任在深度和广度上明显提高,生产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这种特点极大地影响着生产管理,使生产中平等、自由、公正等原则深入人心,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

12、为取向。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现实推动下,劳动者的独立意志将以利益为主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过问和参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问题,看其是否合理、公正、科学,并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变化都为职工民主参与要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进一步促进厂务公开的发展。由此可见,实行厂务公开涉及到深化企业改革中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许多问题,它不仅是体制上的设置,而且主要是操作性的安排。它并不是企业管理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题中之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机关及职工群众的大力促动下,必然会克服掉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越过各种障碍,最终步入到顺应历史潮流、良性、健康的发展之中。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