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25491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普查课题报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XX省是全国率先成为老年型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XX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XX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接近老年人口类型。到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XX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 %,老年人口比重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市,居全国第二位,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完全进入老年人口类型。XX省人口老龄

2、化速度快,来势猛,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XX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点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是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特点的指标,按照联合国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标准,这些指标被用来衡量一个人口群体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的指标。其中老年人口比重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指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XX年11月1日XX省常住人口为 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万人,占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 %

3、,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之比为 %,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岁。用联合国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标准来衡量,XX省人口已经完全进入老年型社会(见表1)。XX省的人口老龄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在XX省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少儿系数变化最快,最先达到标准。从表1中可以看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XX省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降至 %,刚好达到老年人口类型标准。此后,少儿系数持续下降,到了1990年已降至 %,远低于老年型标准30%的水平。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再降至 %。少儿比重的下降使高峰年龄组逐步上移。在少儿人口占总

4、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XX老年人口比重则稳步上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XX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 %;1964年二普时占 %,那时人口年龄结构还非常年轻;1982年三普时,老年人口比重也只占 %;1990年四普时达到 %,接近于老龄化水平;到XX年五普时已达 %,超过老年化标准 个百分点。1953年到1990年的37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 万人增加到 万人,净增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万人;而1990年四普到XX年五普的10年4个月时间,老年人口从 万人猛增到 万人,净增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万人,是前3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量的2倍多,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老龄化速

5、度加快。少儿比重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引起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的提高,表1中的数据清楚地反映出它们的变化状况。从1964年二普开始,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都是稳步提高的,后期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前期,到XX年五普时老化指数已达 %,远远超过老年型人口老化指数30%的下限水平;年龄中位数 岁,超过老年化标准 岁。用老年人口系数、少儿系数、老化指数及年龄中位数四项指标来衡量,XX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成为典型的老年型结构。XX省老龄化速度,比西方发达国家(除日本外)快1倍,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来得快。2、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低、年龄结构渐趋高龄化由于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人口,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一般

6、多于男性人口,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一般低于100,并且随年龄的递增而递减。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男、女性老年人口数相差不大。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女性老年人口将显著多于男性。1990年人口普查时,XX省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口为 万人,女性为 万人,女性比男性多 万人,性别比为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 。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XX省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口为 万人,女性为 万人,女性比男性多 万人,性别比为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 。从两次普查结果看,老年人口性别比都低于100,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更低。在XX省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

7、也在不断老化。虽然老年人口低龄老人仍占绝大多数,但高龄老人正在不断增加。XX年人口普查时,XX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 %,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口占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有了比较大的变化,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则是逐步上升(详见表2)。随着社会养老保障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将为延长,大部分中低龄老年人口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入到高龄老人队伍。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69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

8、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这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3、老龄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省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XX省是全国率先成为老年型的省份之一。从老年人口系数看,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的是上海市,1990年四普时老年人口系数就已经达到 %,XX省居全国第二位,当时是 %,接近7%的标准线,是最低的青海省的2倍多(见表3)。到XX年五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有上海、山东、重庆、辽宁、安徽、四川、湖南、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XX省仍是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是由人口的出生、死亡等因素决定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文

9、化教育水平以及妇女生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全省各市之间人口老龄化速度也不一样。1990年四普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7%的有嘉兴、湖州、绍兴(见表4),其中湖州高达 %,比最低的温州( %)高出 个百分点。老化指数最高的是嘉兴,为 %,比最低的温州( %)高出 个百分点。嘉兴市成为全省最早各项指标均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的市。湖州、绍兴还基本完成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杭州、宁波已很接近老年型,温州尚处于典型的成年型。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11个市都已经完全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最慢的温州市也已经完成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引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10、是促使人口老化的两个决定因素。1、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XX省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下降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55年之前,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自20世纪70年代初强化计划生育工作开始,出生率便步入缓缓下降的过程。全省出生人口由1970年的 万人减为XX年五普时 万人,减少 万人;人口出生率由 下降到 ,下降 个千分点。如果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实行计划生育的20多年来,XX省累计少生XX万人口,也就是说,如不实行计划生育,目前XX人口将达到6600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可能只有6%,距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系数7%的起点数还有一段距离,那么XX省目前还可能处于典型的成年型人口。

11、由于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较短时期内促使生育率迅速下降,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快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这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目前,XX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处在更替生育水平以下,按照目前的生育水平发展下去,XX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2、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是XX省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上升,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促使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死亡率的降低,延长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建国初期,由于死亡率较高

12、,XX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只有50多岁,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到了1981年上升到 岁,1989年为 岁,1995年则上升到 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XX年XX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岁。人口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顶部扩张,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一般情况下,由于人口死亡率对每个人口年龄组都产生影响,而且除婴幼儿、老年组外,死亡率的作用程度基本相等,即死亡率的下降使每个年龄组的人口都有增长。所以,死亡率的下降并未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变化,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大大低于生育率下降所起的作用。但是,目前XX省的生育率已经很低,总和生育率已接近 ,生育率进一步

13、下降的空间已很小,换言之,生育率下降对老年人口增加的相对影响已接近极限。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无疑比现在大得多,而且很可能像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那样,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超过生育率下降的作用。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必然使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另一方面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导致出生人数下降,低年龄人口相对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样人口老化就不可避免了。另外,人口迁移对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也比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力也是非常大的。由于XX省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人

14、口转变,50年里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幅度大、速度快,使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所以,即使生育率水平和死亡率水平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年龄推移,人口年龄结构也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与人口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适应的综合发展的表现。如果人口老龄化按一般的人口发展规律演变,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就会互相协调地发展。如果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并不非常发达、保障机制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提前到来,其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省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

15、必然会对社会、家庭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从而对XX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1、老年人口增长加大全社会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由于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生存期也就日益延长。他们当中相当多的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都还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也有参加劳动的愿望。同时,由于目前的这些老年人口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的状况下进入老年期的,一般都没有足够多的储蓄,因此客观上需要通过再就业取得劳动报酬,用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这样一来,在原有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下岗失业者的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又有大批的老年人口参与了就业和再就业的竞争,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2、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则意味着社会负担的加重。通常用全社会每100名适龄劳动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来反映。因而,老年抚养负担,既是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也是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一般情况下国际口径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新中国成立后的五次人口普查表明,XX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一直在提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省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 %,1964年时为 %,1982年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