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练习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24653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练习题)(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1.【多选】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_。 A: 探究学习 B: 合作学习 C: 自主学习 D: 意义学习,ABC,2.【多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D: 平均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

2、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者是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原则。,ABC,3.【多选】下列哪些选项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_ A: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D: 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ACD,新课改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结果。这样的教学观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授

3、课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知识创生、以生为本。 A、C、D三项反映的是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B项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4. 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_。 A: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 国家、省、县三级课程管理 C: 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D: 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A,5. _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学习。 A: 1999 B: 2001 C: 2003 D: 2005,D,6.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_。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经验学习 A: B: C: D: 现代

4、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方面。这三种学 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提升。,A,7.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_。 A: 接受学习 B: 研究性学习 C: 合作学习 D: 网络化学习,B,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5、。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网络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8.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_。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B: C: D: ,D,了解新课改的学生观,需要先了解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即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通过这些理论,可以把学生理解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个体,同时他们有独特的能力优势与发展潜能,他们有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潜能,乐于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相关的学习经验,他们学习的过程

6、是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据此可以理解新课程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9.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_的课程。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C,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0.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_。 A: 加强德育 B: 发展智力 C

7、: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C,11. 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_ A: 人本主义理论 B: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 探究教学理论 D: 多元智力理论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C,12.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_。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 C: 知识、技能和情感 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

8、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13.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_。 A: 以学生发展为本 B: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D: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改的基本 理念,也是核心理念。,A,14.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C,15. 新课程改革倡导_的课程评价。 A: 强调

9、学生会学习 B: 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 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D,16.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 程,在小学阶段_。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主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A,17. 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是_。 均衡性 逻辑性 选择性 综合性 A: B: C: D:

10、 ,D,18. 【多选】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是 _。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独特的人 C: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 学生是自由的个体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主要观点如下:(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BC,19.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 _ A: 合作模式 B: 平等模式 C: 管理模式 D: 授受模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A,20. 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_。 A: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

11、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技术教育 B: 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 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 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课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四部分内容。,A,21. 【多选】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实行的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结构包括_。 A: 前言 B: 课程目标 C: 内容标准 D: 实施建议 E: 术语解释(附录) 我国新课

12、程改革中实行的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结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术语解释)。,ABCDE,2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 A: 更好的提高学生成绩 B: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B,23.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_ A: 知识、情感、意志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改所提倡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24. 【多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_ A: 合作者 B: 引导者 C: 参与者 D: 管理者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