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32248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11 师说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师说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B.都是“老师”的意思。A.流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跟随/自、由;D.儒家之道/从师之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介词,相当于“于”/句末语气词。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比/介词,从。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

2、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

3、指官吏。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1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B第2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

4、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译文:(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分)译文:答案(1)巫医乐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匠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起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关键词:之,不齿,乃,及)(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关键词:不必,贤,专攻

5、,而已)名句名篇默写限时:3分钟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相同。(2)师说中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句子是:,。(3)文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类文提优阅读限时:2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

6、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7、,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中“就有道而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均

8、出自论语。孔文子,名圉(y),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B所谓交相问难 难:责备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D夫子贤之 贤:认为有才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言重点实词的掌握。B项中,“难”应该解释为“诘问”,由句子中的“问”,结合原文中“审问而明辨之也”可以推测,这里没有责备的意思。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

9、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可抓住关键虚词“则”,关键句“如是”,结合动宾结构断句。“是己”“非人”并列,且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学有未达”“理有未安”句式一致,“理”后不应断开,排除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10、分)()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B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C第三段举古人好问的典例,如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错误,由原文可知,在第二段中,作者不是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10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5分)译文:(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5分)译文:答案(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以求得一点收获,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询问。(关键词:焉,所谓,不能。“问于不能”“问于寡”为状语后置)(2)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关键词:是故,不肖,唯,成)参考译文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

12、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

13、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虞舜凭借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慧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实在是善于听取多方面有益的意见。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询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

14、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聪明的人即使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反而争先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