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17612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涉县“村民中心”营造家的感觉(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在着力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同时,各地还加大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河北省涉县“村民中心”的探索,就是各地党委和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涉县四街村是个典型的建制村,却有一个俨然是城市社区的地方:一个街面上,集中了村两委办公室、文化站、卫生所、便民超市、学校(幼儿园)、敬老院、新农民夜校等硬件设施;村科技服务队、文艺宣传队和卫生清扫队和特色产业协会、婚丧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会等组织也在这里“济济一堂”。老人在小广场上健身,孩子

2、在阅览室中读报这就是四街村的“村民中心”。 这里是全国第一家“村民中心”。在涉县,如今已有近多个这样的“村民中心”,它们已成为提供农村综合服务的平台,成为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农民也想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也想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付新魁老人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涉县经济发展很快,县财政有了反哺农村、改善民生的财力。同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然而,资金物质支持往哪里投?农民对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求怎样得到满足?“文明生态村创建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县委书记崔建国说,“建成一个综合

3、平台,新农村建设就有了一个立足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年,涉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一站(宣传文化站)九室(议政室、财务室、图书阅览室等)三栏(宣传栏、科普栏、公开栏)”以及卫生室、小超市等的基础上,将科技服务队、特色产业协会等群众组织相对集中,形成了基本可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学习、休闲等不同需求的“村民中心”。 建“村民中心”,涉县很讲求实际。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整合资源不增新债务。所有规划村民做主,尽可能整合利用原有资源,包括打破村村界限,实行共建。县里对“村民中心”建设实行“先建后补”的激励政策,同时派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帮助,调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

4、积极性。“村民中心”还带来了就业机会,不少人来到“村民中心”附近经营农产品和农用资料,办起了家庭商店、小超市等,使“村民中心”很快红火起来。 “不让村民中心成摆设!” “村民中心最怕成摆设,县里为此想了不少法子,要把村民中心真正建成村民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村民之家。”井店镇党委书记霍耀彬很有感触。 “村民中心”,中心是载体,村民是主人。涉县专门出台文件,规定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议政室、财务室、小学等由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外,其他服务组织负责人,一律由村民选举或推举产生。负责人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上墙公示,工作日志、活动总结定期公开,并实行“村级组织、群众评议、分类考核、以奖代补”的奖

5、惩措施,群众不满意的一律撤换。 “村民中心”的一些组织职能,多是县、乡职能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延伸。对此,县、乡对应“村民中心”建立了政务审批中心和群众事务中心,三级机构实行联动,增强了“村民中心”的服务功能。索堡镇专门在边远村的“村民中心”设立了行政事务代办员,义务代办户籍、民政方面等业务,使“村民中心”对村民的吸引力大增。 “有事能办,无事能乐!” “有事能办,无事能乐”,是涉县农民对“村民中心”的评价。这里已成为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去得最多的地方。 “村民中心”的服务功能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石岗村建起“村民中心”后,定期开展科技培训,集中发布市场

6、信息,引导多户农民建起了蔬菜大棚;胡峪村利用“村民中心”信息源集中的优势,壮大了经纪人队伍,使本村的蒜苗远销山西、天津等地。在老爷庙等一些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村民中心”设立了农家超市,货物品种全、花样多、价格便宜,村卫生诊疗室、敬老院都面貌一新,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购物不进城。 “村民中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更加明显。更乐镇东巷村在“村民中心”投资建起了殡仪馆、婚庆馆,配备了餐具、桌椅、音响等设备。村民婚丧嫁娶,均由婚丧理事会出面主持、操办,既方便了群众,又破除了封建陋习,刹住了盲目攀比风。赤岸村则在“村民中心”设立了“功德榜”,对村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公开进行评比,激发了村民热心公益、热爱集体的热情。 “村民中心还提高了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方便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四街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建勇说,“大伙儿经常在这里集中,干部群众的距离近了,群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常能听到。村民常在一起活动,集体意识、民主意识也增强了。自打村民中心成立后,在这里定期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通报村务,开听证会等等,我们总感觉是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责任心有很大增强。” 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