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14699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将相和》公开课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将相和,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陡岗镇中心小学 五(一)班,2,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了 解 背 景,返回,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

2、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3、。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璧 诺 怯 瑟 缶 拒 卿,(qi),(b),(和氏璧),(nu),(许诺),(胆怯),生字学习,(fu),(j),(拒绝),(s),(鼓瑟),(击缶),(qng),(上卿),赵璧召诺,怯瑟拒诸荆,召集 商议 隆重 约定 胆怯 拒绝 能耐 诸位 渑池 击缶 鼓瑟 允诺 上卿 和氏璧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1、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讲哪几个小故事?,“将”指_, “相”指_。 “和”的意思是 _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蔺

4、相如,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和好,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5、。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想一想:,就靠一张嘴,爬,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不满、不服,没什么能耐?哪儿看出他的能耐是很大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 结果是_ _。,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到赵国,在你眼中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1.机智过人等。体现在(1)因为在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面前,他经过深思熟虑,“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2)面对食言的秦王,以撞碎和氏璧来威胁,把和氏璧成功地送回赵国。等等。表现

6、蔺相如的才智超过一般人。 2.爱国、胆识过人,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于牺牲等。体现在(1)蔺相如愿意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2)如果秦王硬逼他,他真会和和氏璧同归于尽,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勇敢机智,答案:,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

7、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 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 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 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 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 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 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 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 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到了举

8、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 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 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 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 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 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 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答案:,不畏强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已无后顾之忧。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

9、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 (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课堂练习:,1、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蔺相如看出秦王的骗局,2、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 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

10、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渑池之会,缶,瑟,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维护国家尊严。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思考: “渑池之会”上秦 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赵国占了上风。因为:1.秦国是强国, 赵国是弱国,2.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 而秦王是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 如身份不一样。3.要求对方的方法不一样, 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_ _, 后果是_。,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秦王吃亏,赵国便宜,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的人。,勇敢、随机应变,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

11、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负荆请罪,思考: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避让。 蔺相如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 为了国家利益。,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他罪在哪里?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讲团结。,“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_ _,结果是_。,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12、,,负荆请罪,很不服气,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胸怀宽广,思考: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 的人。,勇于改过,以国利益为重,缶,返回,瑟,返回,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他真正靠的是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爱国的精神。,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说一说,蔺相如:

13、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 xio 便使枭雄气血寒。 为问书生真本色, 千秋莫作等闲看。,赞廉颇 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 真是将军胸胆在, 始留佳话后人看。,读一读,返 回,忠贞爱国,勇敢机智,-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蔺相如,廉

14、颇,顾全大局,-忍辱退让,知错就改,-豪爽直率,作 业,拓 展 延 伸,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果。,速读三个故事,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内容上的联系:三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2、思路上的联系:以“和”为线索,“和不和和”。,将 相 和,(廉颇)将完璧归赵相(蔺相如),渑池之会,百战百胜,不 和,不畏强暴,勇于改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和,机智勇敢,“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2、将相和这篇课文讲( )、 ( )、( )这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是以 ( )为线索连起来 的。,练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1、将相和中的“将”指( ),“相” 指( ),“和”的意思是( )。,廉颇,和好,和,蔺相如,3、将相和这篇课文表现了蔺相如 ( )、( )( ) 的高尚品质;廉颇( )的精神。这些人物的品质我们是通过分析人物的( )、( )去体会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勇于改过,语言,行动,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 “负荆请罪” 的起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