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第十二节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3311843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第十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第十二节(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新行为主义,19131930早期行为主义(华生) 19301960新行为主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1960新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第一节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及特征,一、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操作主义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由布里奇曼创立,把“概念等同于一组操作”) (二)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肌跳心理学” “无头脑心理学”,二、新行为主义的特征,(一)哲学上以操作主义为基础,强调采用操作分析的方法。 (二)强调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操作过程。,三、早期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异同,相同点: 研究对象:行为 研究任务:预测、控制、应用 研究方法:自

2、然观察、实验观察、条件反射等。 不同点: 哲学基础不同:新实在论 操作主义 研究内容不同:SRSOR 分子行为整体行为 研究方法上:新行为主义更重视操作过程,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一、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客观目的)与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主观本能的) 麦独孤(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剑桥毕业,曾从教于牛津大学,1920年后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任教授。 受布伦塔诺(意动)、沃德(意向)等影响,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是有目的的活动” 自立一家为目的心理学。 后强调本能的行为驱动力作用,形成策动心理学。(希腊语horme策动,与行动倾向、动机意义相近),二、 托尔曼生平与著述

3、(一)生平(18861959)191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的影响。 (二)著述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一)目的性行为主义 1.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的划分 2.整体行为的特征: 目标; 认知特征(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 最小努力原则; 可以教育。,(二)中介变量() .行为最初原因有五种自变量组成:环境刺激;内驱力;遗传;训练和年龄。 2.早期两种变量: 需求变量(动机)和认知变量(对情境、目标的认知)。 3.晚期三种变量: 欲求系统(原需求变量)、行为空间(某时刻知觉到具有某种引拒值的事物)、信念价值排序,(三)学习理论 1.符号学习论

4、学习非行为反应而是形成“认知地图”。 位置学习的实验、“阻塞”实验 2. 潜伏学习 没强化时的学习结果呈潜伏状态。,第三节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一、赫尔的生平与著述 早年对数学感兴趣,1927年后,以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演绎出行为规律。 著作:1943年出版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二、赫尔的心理学理论,(一)假设演绎理论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可验证的、有严格逻辑依据的刺激、中间变量及反应之间的公设和定理。,(二)赫尔的行为原理(学习理论),1.学习的性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基本条件:强化下刺激与反应的接近。 习惯强度(SHR):反应被强化次数的函数 3.行为的动力:内驱力(D) 反应

5、势能: SER= D SHR,4、行为的抑制与消退 抑制分为反应抑制(I)与条件抑制(I) SER= D SHR (I+ I) 三、评价(略),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19041990) 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工作了50多年。1958年、1968年、1971年分别获奖。 (二)著述(302页),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象:行为。 任务:关注反应。 可控的刺激情境与机体反应的函数关系。R= f(S)或R= f(S A) A为第三变量。,(二)操作的条件作用 应答性行为实验与操作性行为实验 (斯金纳箱) (三)实验研究

6、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和分化 2.系列强化实验(强化的性质、程序、时间安排等),(四)操作强化原理的应用,1.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2.言语行为 3.社会控制计划沃尔登第二,三、评价,积极方面: 1.实验方法和技术精确值得借鉴。 2.行为原理的广泛应用,很有价值。 不足:研究的简单化、绝对化,缺乏理论指导、不揭示深层心理问题。,第五节 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班杜拉 罗推尔 米契尔,一、特征,(一)坚持对行为的客观研究。 (二)强调行为与认知的交互作用; (三)强调个体的积极性及自我调节的作用,二、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一)生平与著述(1925) 1952年获博士学位,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二)班杜拉的心理学思想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2.交互决定论(行为、环境影响与人的内在因素) 3.自我调节论 4.自我效能原理,一、各大学派产生的时间、国家、代表人物,主要的标志性著作和文章与主要研究方法。 二、解释概念: 韦伯、冯特、布伦塔诺、惠太海默、托尔曼、桑代克 梦的解析 心理生活空间、意识流、形质、刺激错误、 自由联想法、中介变量、基本焦虑、向上意志、 生活风格、集体潜意识、心理物理场、意识阈、 二重心理学、创造性综合、逃出自由说、单子论、 符茨堡学派、潜意识、拓扑心理学、高峰体验 实验内省法、神经症自我 、空间知觉部位记号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