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3297709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际,发现数学课程班级内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越到高年级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当然,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班级管理的问题等等。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减少这种现象出现,在这里我想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1、教材因素:新教材在编排时强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

2、到进步和发展,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老教材相比较,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来理解的东西多了,口头叙述的东西少了,思维训练方面的东西多了。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理解、感悟、实践得到的,过去那种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知识的情况少了,造成了思维灵活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对于理解能力欠缺、基础知识不好学生很难适应,势必造成学习数学的两极分化的现象。2、学生因素:爱迪生曾说过 “成功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他在承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承认人的智商是有区别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可以看出,学生入校时本来都是白纸一张,但由于受智商的影响,一年级就已经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差异,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随着

3、知识由直观思维往抽象思维的转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缺乏,加上学生习惯的差异,都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3、教师因素:(1)一般学校在老师任课的安排上采用的都是分段循环的形式,如果老师平时不注重学习,那就势必造成了“教几年级的老师就是几年级的水平”的现状,低年级老师不了解高年级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对知识的延伸达不到高年级的要求,而高年级老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不了解,对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不熟悉,势必造成在教学时出现空中楼阁的现象,或者出现知识点的偏移。现在就有些高年级老师不了解低年级教学现状,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直接采

4、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在解方程的教学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除数的位置类型的方程是可以的,但采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去解答,这些做法都值得怀疑。(2)老师的责任心与组织教学的能力。随着班级中学困生的不断出现,随着老师付出效果的减弱,不少老师越来越缺少耐心;同时,由于个别老师教学能力,特别是课堂组织能力的缺乏,上课时出现多种不应出现在课堂的现象,造成了学生课堂上学习效果的低下。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1、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1)要加强备课组内的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平时进行的研讨课都是执教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备课组内充分研讨的结果,很难听到真正的常规课,而每位

5、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教学经验的积淀、随即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平时的每堂课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建议每位老师要虚心学习,主动找有经验的老师听课,备课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内实际多安排一些这样的常规课,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2)加强多重练习,是减少两极分化的有效手段。差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遗忘,为此,我认为,加强多重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少老师认为,重复性的训练会让学生厌烦,那你为什么在训练点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一下训练的方式。例如:在设计圆的面积的练习时,第一节课可设计告诉半径、直径、周长求面积的最基本的训练;为了让学生不厌烦,

6、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第二节课即可进行变式训练,既告诉半径、直径、周长,同时也告诉面积,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多重练习我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节课中的循序渐进的分层练习,二是第二节正式上课前针对前一节课存在的问题的变式强化练习,三是在复习课时的巩固练习。通过不断的变换,反复的强化,后进生才会逐渐减少。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数学基础不同,势必造成整节课是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的。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情的需要,对知识的传授方法、练习的设计以及提问都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例如练习题的设计环节要考虑

7、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练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这一层次主要是本节课知识点的基本应用,使全班学生在独立或半独立作业的过程中加以消化新知。二是综合练习,主要是强化“双基”。这一层次应是新旧知识混合,有一定的难度,灵活性强,用于防止旧知的干扰,强化新知,这一类型的题目的设计,必须坚持学困生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够领会的目标。 三是发展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层次为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目的在于训练优等生。(2)作业的分层布置:对于作业的布置,长期以来,很多老师都是布置统一的作业,做的好一点的老师,也就是每天对优等生吃一些小灶,布置一两道拓展训练,很多情况下都忽视了学困生这个群体,学困生

8、每天作业中出现大量错误,极大的挫伤了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不管是作业本,还是辅助练习都应该分类要求,学困生只布置基本练习题,中等生多做几道自选题,优生还可多做课外钻研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学困生学起来有兴趣,优等生学起来有追求,各得其所,何乐不为。(3)有效的组织教学: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又是组织教学。很多教学轻松、效果好的老师都是因为他们上课幽默,方法多样,学生学习气氛浓,兴趣高,不歧视学困生,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导,或用一种幽默的语言进行过度,使学生不会尴尬,课堂气氛愈浓。因此,我认为组织教学的学习

9、与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在这方面老师们要多交流、多学习。3、强化辅导功效(1)加强集体辅导 由于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具有共性的特征,他们基本上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因素,而老师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因此,进行相应的集体辅导是必要的。(2)强化个性辅导由于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具有十分强的个性特征,因此,必须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具体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每位老师要对后进生做到循循善诱,除了教会他们在课堂上学会“提问”、 学会“参与”、 学会“感悟”外,老师还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一定要做到一对一的耐心辅导,包括作业的面批,试卷的面批等。同时对于作业的布

10、置,特别是练习册,一定要做到分层布置,让他们逐渐进步,一促而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之,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做法,只要我们坦诚交流,主动请教,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本学期班级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会逐渐消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然而,当前小学高段的学生数学学习却存在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班级的后进生比例较大,根据统计,大约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学困生”,越到高年级差距越大,不少学生甚至对数学已存在“惧怕”心理,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到了六年级,多数班级数学教学几乎已成了“精英”教学。这种状况与新课程要求严

11、重背离,也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越到高年级,数学学习差距越大呢?通过我将近十年的毕业班教学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学内容陈旧、呈现形式单一,“大一统”的教科书和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传统教材中数学内容的不切实际,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抽象,枯燥无味。例如应用题,普遍反映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为了突破这一关,应用题经常被作为难点、重点进行研究。传统教材特别是一些教辅资料上的应用题多年来“换汤不换药”,只把数字改了,题目类

12、容和呈现形式千篇一律,而且只管把应用题分类型、分得很死、很细,让学生套、记,学生哪里还有什么兴趣可言。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不要就应用题论应用题,要使应用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熟悉的事物为“引子”编题,学生才会感兴趣;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一些,如最近出现了“图文并茂式”、“对话式”、“表格式”、“提供材料式”、“数学作文式”等类型的应用题,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看到就乏味。 2、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滞后,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新课程的出台,使教材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对许多上过旧教材的教师来说,教学方式似乎改动不大,“穿着新鞋走老路”,传统的“一问一答式”在高段教学中

13、尤其明显,高段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上长时间那种“乖孩子”式的训练,让高段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成为老师的“独角戏”,一堂课基本上是老师全部“讲”完,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知识,又何来兴趣而言呢? 3、 有的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此缺乏指导,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拉大了学习差距 高段数学课程知识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慢一些,没有很好地形成较为熟练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有着直接关系。除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外

14、,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拉大了学习差距。 4、少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而到高年级后,教师只“重点培养”,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任其发展”,让这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自卑感严重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某一学生在低中段的数学知识不扎实,前知识水平不理想,肯定影响到现在和后知识水平的发展。如学习“2”必定有“1”做基础,学习乘法有加法的铺垫。一次次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会像一块巨石压在学生的心头,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的增强,自信心和

15、自卑感在学生中越呈两极分化。不幸的是,高年级偏偏是“最看重分数的时候”,在许多高年级老师眼中,“70分以下和0分是一个概念”,这些老师只关注“升学率”,基本上搞的是“精英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任其发展”,让这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自卑感严重。这就是我们在教学经常碰到的“差生”问题,为什么越到高段差生的差距会越大,这可能是最深层的原因。 5、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教师缺乏鼓励,导致他们“知难而退”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艰难性。小学高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而数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诸如空间观念(圆柱、圆锥的体积)建立,统计概率的运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具艰难性

16、的,这种艰难性让他们容易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当遇到某一难题时,学生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意志坚强的学生会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困难前轻易退缩,等待家长或老师的解释。如果此时没有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他们很可能逐渐“沦落”为“学困生”。遗憾的是,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见到的却常常是老师简单的“点头”、“摇头”评价,赏识和鼓励却偏偏是最易被高段教师“忽略”的。 所谓“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要改变这种“马太效应”,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教师要努力让学习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有一定数学价值),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例如在高段教学中统计图表的学习则既可以是班级或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