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3296854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迎丽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增多,出现了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在城镇、乡村十分普遍。目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此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认清隔代教育的利弊, 在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措施,克服种种消极影响,给孩子的全面发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关键词 】 隔代教育 留守儿童 现状问题 出路一、 隔代教育的含义及现状(1) 隔代教育的含义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另一种则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所谓隔代教育,顾名思义,在我国主要是指

2、祖辈对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养活动,一些教育专家通常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称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对应而存在。其实,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儿童教育历来是由老人承担责任的,可以说,隔代教育基本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持续到今日,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之家,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2) 隔代教育的现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隔代教育的现状据一项关于全国范围内“隔代教育”调查,我国有一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农村高达90%。这种大比例与我国特定的国情有很大关系。首先,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父母都出去挣钱,东奔西波,缺少时间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重任就

3、落到了年迈的老人身上。可见,目前祖辈养育孩子、或和祖辈共养育的孩子家庭已占相当比例。隔代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由隔代教育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二、 隔代教育出现问题及分析1、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4、。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孩子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孩子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孩子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隔代长

5、辈缺乏与时代合拍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落后。他们大多以给零花钱、买玩具作为奖罚的手段。还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他们总是迁就、护短,甚至一些年迈体弱的家长,在教育上力不从心,除了一日三餐供应之外,其它方面都任之由之,根本谈不上教育。所有这一些造成了孩子任性、暴躁、自我中心等个性扭曲,使孩子染上不良恶习,道德品质败坏,行为习惯落后。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

6、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4、监管看护不利,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及失足犯罪事件孩子由祖辈代为监护,照看孩子的都是年龄大一点的爷爷奶奶,他们大都行动不便,反应迟缓,而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好动、贪玩,正好形成反差。这必然会导致各种事故的频繁发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5、教育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孩子的发展需要现在的隔辈老人大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程度低,更多的是文盲,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隔辈家长整天忙于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孩子考试得个位数,心不急,也不批评,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7、”就连孩子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性别、姓名都不知道。也难怪下雨天奶奶送伞会到校长室问:“我孙女在哪个班?”家长如此“糊涂”,怎能教好孩子?总是以原有的老观念教育和要求孩子,因此容易和子女造成教育上的“代沟”三、 应对隔代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面对隔代教育产生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1、 学校、家庭:改进两条渠道(1) 办好隔代家长学校开办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里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来学习。让有关教育领导向他们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他们谈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让教育专家或教师给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优秀班主任或教师给他们做

8、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讲座等等。通过学习,使他们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手段等,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开设隔代家长学校,全面提高隔代家长的素质素养.(2) 改革家访形式。教师传统的家庭访问往往是“告状式”、“通报式”。这种家访学生历来很厌恶,老师一来家访,孩子就跑出去了。而且这种家访容易引起家长的紧张情绪,特别是隔代家长,他们年龄较大,心理脆弱,受点刺激就容易犯糊涂。他们往往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题大做。久而久之,就会身心焦虑,对教育孩子失去信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提倡“聊天式”、“商讨式”的家

9、访。这种家访形式,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样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起到实效。2、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用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要设法提高祖辈的养育水平,转变观念,讲究方法,提高素养,懂得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可以在社区、乡镇家长学校中开办祖辈学校或隔代教育交流中心进行培训,提高老人综合素质。一般来讲,负责隔代教养的祖辈应具有以下五点素质:(1)身体健康、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2)不固执己见,没有心理障碍,对孩子有耐心。(3)有一定文化,善于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科学养育。(4)懂得方法,不溺爱,不纵容,善于引导。(5)喜欢户外

10、活动,经常引导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3、建立一种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祖辈与父辈要相互配合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照料会让他日后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缺少母亲的关心会让她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所以年轻父母不论多么忙,都必须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切勿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全部交给老人,同时在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多与老人探讨、沟通以期达到统一,否则当父母与老人发生争论和吵架时,会让孩子显得无所适从,难以取舍。4、政府部门建立合理政策,创造有利于隔代教育的宏观环境积极建立从婴幼儿到学校的全程教育体系。国外的隔代

11、教育现象为什么很少,原因是很多西方国家孩子一断奶就交给亲子园、幼儿园、小学,这些园、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完整系统的教育推进计划,包括亲子活动、家长培训,这样使孩子的教育一开始纳入了较科学的系统中,解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也有利孩子健康成长。5、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

12、伴关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6、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参考文献】:【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2008-11-1017:34:44【2】何黎明,沟通,让隔代教育更有利J,幼儿教育,2005年第6期【3】3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4】肖月英,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应对措施J,教育艺术,2005年第3【5】何黎明,沟通,让隔代教育更有利J,幼儿教育,2005年第6期【6】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年第21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