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3296557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

2、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的作用。(1)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生活可划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3、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萎靡空虚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会使人生活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4. 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 机械性,他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主义

4、哲学所替代。5. 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1)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科学的发展证明,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劳动的推动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客观物质过程。(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不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决定的。6. 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1)

5、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7.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

6、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8.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如果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会灭亡。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住用的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

7、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及克服有保留。10. 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意义。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对立。(2)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统一的。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11. 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自觉活动不能

8、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1)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2. 简述意识的客观性。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观象,理性形式反

9、映事物的本质,情感是对人的愿望与事物关系的态度反应,意志中的目的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双重反映。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人们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的不同,都是有客观原因造成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客观“原型”。13. 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

10、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不能任意的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的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4.简述度的含义及其把握度的意义(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15.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

11、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1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

12、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7.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源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8.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叫做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叫做二元论。(2)在世界

13、的统一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与精神。19.简述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0. 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1)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14、。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因为伟人、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时间进一步证明。如果伟人、圣人的言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与之相符也不能说就是真理;伟人、圣人的言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这种观点不正确的原因是:真理的检验是关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不是一致的问题,这与真理是不是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真理是有用的,但人们的经验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具体的人,个人的地位、立场、经济状况等不同,对于什么是有用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使得真理的标准表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了标准

15、的意义。21. 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付诸实践,在辅助时间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呗逻辑证明已经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这是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

16、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22.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23.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1)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和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