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329603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 人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 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 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

2、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 黄芩 干姜 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 -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

3、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3.【柴桂汤】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4.【五苓散】五苓散 - 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

4、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五苓散 - 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五苓散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苓散 - 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两(4

5、5g) 茯苓四两(60g) 生姜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

6、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栀子连翘汤+黄芩为除烦汤。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6.【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 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

7、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方论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芍药甘草汤 - 实验研究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

8、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芩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7.【小青龙汤】青龙汤 - 基本简介方源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组成 麻

9、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小青龙汤 - 配方介绍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

10、,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青龙汤 - 主治功效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2)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

11、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1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的来源小青龙汤来

12、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主治外寒内饮。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8.【

13、小柴胡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处方: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小柴胡汤处方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

14、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本方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

15、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正确使用本方的关键是判断患者是否是“柴胡体质”,是否有“柴胡证”。9.【桂枝茯苓丸】方剂名称: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处方来源金匮卷下。方剂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方剂功效下其症。化瘀生新,调和气血。方歌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