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3296033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一、 街道社区基本情况及现状XX街道辖X个社区、X个居民组,X户,X人。经街道党工委下设X个社区党委、X社区党总支,直属X个党支部,直管党员X人,困难党员X人 ,60岁以上党员X人,流出党员X人,流入党员X人。几年来,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健全和完善了组织体系。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街道党工委将原来的五个社区党支部改建为两个社区党委和三个社区党总支,新建复转军人及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各一个。引导和推动辖区内“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楼栋或院落及时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37个,同时组建了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个。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

2、为核心,社区党委(总支)为龙头,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了党员管理机制。经棚街道党工委针对党员活动空间和党员队伍结构,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对自管党员进行“登记管理”;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岗位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温暖管理”;对年老体弱党员进行“关爱管理”、对两新组织进行“归属管理”。三是健全和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在推动社区向服务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总支)发挥了导向和组织保障作用,社区服务工作正逐步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和认可,为社区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党员结构复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街道社区

3、党员包括了居民党员、由“单位人”逐步转变“社会人”的党员,离退休党员,退伍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党员,转岗党员和流动、无业、待业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由此看来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的管理方式、管理范围和居民的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造成社区党组织存在着“转岗党员多、流动党员多、困难党员多、老党员多”和“组织活动难、思想教育管理难、模范作用发挥难、党员发展难”等“四多四难”的问题。党员的来源渠道增多,年龄差异增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给社区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二)社会事务多,社区责、权、利不统一,工作存在一定的压力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目前,街道社

4、区承担的工作任务与自身的职权状况存在很大的矛盾,突出表现为责大权小。主要是街道社区工作要对应多个上级部门,承担多项任务,但却缺乏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管理权和主要的人、财、物等基本保障条件。一些承担着城市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在不向街道办事处下放相应的管理权和执法权的情况下,却把街道作为自己的基层执行机构,从而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因力量有限而管理服务不到位,街道因职权所限而管理服务不到位的局面。并且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和工作职能的延伸,各行各业纷纷进入社区,社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当前社区工作内容和任务的明显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新形势新任务变化所带

5、来的冲击,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体系专业化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服务事项多,社区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经棚街道5个社区,其中4个社区建有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厅,设置民政、司法、劳动保障、计生、社区党建等服务窗口。切实为居民群众提供低保救济、再就业、养老保险、法律见证、调解纠纷、接转党组织关系等服务内容。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区服务项目也随之增加,这就要社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诸如便民家政、职业介绍、卫生保健等项目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四)工作任务重,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街道X个社区,有工作人员X人,其中X人为临时人员,大专学历有X人,其他均为初

6、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大多在36岁到49岁之间,30岁到35岁有X人,30岁以下有X人。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大学学历较少,虽然能吃苦耐劳,但受文化层次所限,整体谋断能力和工作效率还不高,影响着社区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社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承担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保障任务将更加繁重,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管辖人数多,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街道辖区人口近六万人,有3个社区人口超过万人,社区人口多、面积广,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

7、,社区服务项目少、水平低、供给方式单一。且随着城市人口变换居住地越来越频繁,社区居民原有的部分社会资本发生了断裂, 社区居民普遍缺乏认同感,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也不强。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深入,过去以单位为工作和生活轴心的“单位人”已经变成“社区人”。人们的身份虽发生变化,但生活习惯和心理却没有转变过来,对社区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究其原因,就是“单位”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间接导致“单位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共建活动为例:街道X个社区与辖区X个单位开展共建活动,虽然已经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但是多数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只停留参加会议、座谈上,但参与社区建设,实现“优

8、势互补、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待提高。社区党组织很难协调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工作,只有少数几个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共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单位对集体事务和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建设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以各种各样的托词和借口拒绝参与社区事务。单位不支持,作为单位的职工就更不愿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三、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一)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一是丰富宣传形式,扩大知晓率。社区党组织要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下功夫,着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社区理念家喻户晓,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扩大

9、参与率。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文化这一有效载体, 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社区文化的发展, 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公民意识、 法律法规、 思想道德的教育, 营造适宜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各类组织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从而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三是丰富帮扶关爱内容,增加亲和力。通过走访慰问、困难救助、精神慰藉等方式,不断健全党内关怀长效机制,让每一名居民尤其是年老体弱的困难居民都能沐浴到党的“阳光”,于细微之处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四是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需求。依托社区服务站及其他

10、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环境、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保障各种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全体居民,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安全感。五是加强共驻共建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组织动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发挥辖区单位资源优势,与社区党组织形成机制共创、责任共担、活动共办、难题共解的党建合力,促进社区发展。(二)明确责任,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一是夯实基础,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员之家”。社区党组织要横向联动,最大限度地联系和凝聚各领域党员力量,积极用“有困难社区帮”的理念引导创先争优特色活动开展,在更好的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同时提高社

11、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结合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把广大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能够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员的形象,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二是健全完善协调共建机制。完善优化社区网格党组织设置,成立了社区区域联合党委,社区党组织与共建单位党组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共驻共建双向服务承诺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构建城镇社区党建区域化新格局。建立完善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互学互评”、在职党员“双联双管”等机制;实施“兼职委员制”、“大工委制”,有效整合党建资源;推动活动资源共享、服务互联互通,切实提高服务

12、工作水平。(三)创新载体,提高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在教育管理的方法上,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劳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在教育管理的措施上,实行分类管理。对转岗党员实行“一帮一”教育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学习互助小组,经常性地组织和督促转岗党员、无业党员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对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对离退休党员开展退岗不褪色教育,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对转岗党员开展下岗不失志教育;对在职党员开展在岗不落伍教育;通过采取上门联系、有病看望、有难帮助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心暖人,

13、使社区党员感受到处处有党组织的关心,让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打好基础。三是让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服务中见新成效。注意发挥社区党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党员中开展便民服务行动,动员社区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转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在职党员参加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活动,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通过开展“党员奉献日”等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党员志愿者意愿及特长,着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社区全体党员志愿者开展“三走进,四牵手”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楼宇、走进家庭;牵手困难人员、牵手下岗职工、牵手孤寡老人、牵手困难学生)通过帮困救助金为困难群体提供各种

14、救助帮扶。四是让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管理中见新成效。发挥社区党员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动员和吸收他们参加社区事务的管理。开展“党员联系组”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小组包片,党员包户,承担治安巡逻、安全服务、卫生绿化等工作,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人民调解员、居务公开监督员、计划生育信息员和安全防火员。(四)完善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能力一是提升基层基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机制。根据不同时期居民群众的不同要求,切实延伸拓展服务内容。全面运作好为

15、居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义务志愿活动,把免费服务送上门,送入千家万户中。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切实为社区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切实增强社区组织和工作人员管理社区事务、服务居民的能力,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街道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济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

16、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社区服务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发展社区经济的增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再就业的一条途径。(五)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模式为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市、旗级组织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外出考察等活动,并与先进社区联系,进行短期挂职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利用社区学习讲堂和周五学习日通过轮流讲课、主题交流、网络自学、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讲课等形式,开展法律常识、管理创新、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培训,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拓宽用人渠道。通过考录或招聘的方式吸纳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加大对社区优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