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329589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1、 马克思主义的概括1. 马克思主义概念a) 概括地说i.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ii.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iii.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 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i.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ii.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上讲i.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ii.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iii.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 马克思主义概述a) 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

2、本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i.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ii.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iii.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根本性、整体特征以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d)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i.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ii. 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e)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i.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ii. 主要包括:实事

3、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f)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体i.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ii.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iii. 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2.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创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4. 马克思主义书籍及其意

4、义a)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b)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c) 资本论:创立了完整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5. 历史人物a) 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b) 亚当斯密:国富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最鲜明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

5、品质:a)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b)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c)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5. 共产主义的含义a) 一种科学的理论;b) 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c) 科学理论指导的现实运动。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a) 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法论b)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7.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

6、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8.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1. 哲学概念a)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基本问题a)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 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i.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的何者是第一性;ii.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c) 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4.

7、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坚持可知论。5.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6.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7.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a) 物质及物质范畴i.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ii.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iii.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b) 意识i.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ii.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iii. 意识是一中特殊的物质,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iv. 劳动(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

8、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需要和可能。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d)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i. 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ii.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iii.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iv.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e)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i.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ii.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着一切事物

9、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f)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8.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9. 规律及其客观性a)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i.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ii.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10、联系。b) 规律i.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和稳定联系。ii. 规律的根本特性:客观性。即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0. 意识的能动作用a) 概念: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b) 主要表现i.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ii.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iii.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1.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a)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发挥客观规律。c)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注意事项i.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ii.

11、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iii.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2节 物质的普遍联系及发展1.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a)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b) 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具有普遍性,多样性。c)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其原因是i.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成为不可避免的。ii.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

12、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依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iii.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2. 对立统一规律a)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b)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i.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ii.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

13、匙”。iii.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a)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又称斗争性)和统一(又称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b) 矛盾的同一性i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ii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题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c) 矛盾的斗争性i.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ii. 根据矛盾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4、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区别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e) 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同一性的意义i 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ii 理论意义:这一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iii 实践意义: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的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 矛盾普遍性的两重含义i.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ii.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b)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只有如实地

15、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和关系i.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ii.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iii. 共性和个性是可以正确转化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二者谁也离不开谁;d)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iv. 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v.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5. 质、量、度a)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i.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ii.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iii.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b)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