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89787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院所角度分析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摘要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各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本途径,而基础研究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导。当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速度的竞争,由于各种原因,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数量很多,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低。本文从院所角度,就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相关因素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及建议。关键词:科学技术;现实生产力;转化1 引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不断培养高

2、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然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方面。科学技术被马克思称为“精神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一般的生产力, 它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学界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当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生产”的所谓成果或技术往往只

3、是部分单元技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很成熟。它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距离。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要想走到“样机”阶段,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攻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大量”半成品”的研究成果待字闺中。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则其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分析2.1 我国现状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的运作

4、方式。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有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和联合开发模式。自行投产模式,即自主开发,是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自身研制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内部进行的一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融为一体,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消除了中间环节,科技成本转化交易成本较低,转化效率较高。技术转让模式,即有偿转让,包括间接转让和直接转让两种形式,是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通过有偿方式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企业使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相分离,没有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而是依靠技术市场等中介组织实现某一个科技

5、成果的转化。委托开发模式,即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方面,由政府机构通过政府中介机构把新技术的开发采用“委托”的形式交给企业,并提供开发所必需的费用。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相分离,依靠政府中介机构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率较高。联合开发模式,即产学研联合,是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成果源与吸收体之间存在长期、紧密的合作,而且合作至少要持续到科技成果转化完成。2.2 国外现状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同、具体国情不同,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也大不相同,其中,以美、德、日较为典型。美国模式:以基础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科研导向;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资金来

6、源;由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主要的科研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法规、引导合作和规范风险基金;采用企业化管理,坚持程序化管理和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德国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政府和公益性的组织是主要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主要的科研主体,政府职能是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标准,起监督和服务的作用;采用市场化管理,对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估和人员的流动实现市场化。日本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资金来源;由官产学研联合担任主要的科研主体,政府职能是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搭建合作的平台;采用分工主体明确和权责利明确的企业化管理。虽然美国、德国、日本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的政

7、策和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国家的参与极其重要。国家还应当通过经济或政策手段提高大中型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对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给予更大的支持。3 影响因素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主要受转化主体、转化技术和转化环境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体因素、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此外,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种特殊行为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效益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成本和预期收益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3.1 主体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

8、需求,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也不相同。企业追求利润的特点决定了其模式选择主要通过权衡风险与收益情况;高校受自身组织特性影响,不可能实行完全自主产业化模式,而更多地选择自主创办经济实体或与企业联合共建经济实体的模式;科研院所则受管理体制影响,市场敏感性较低,在模式选择中主要考虑经营管理风险的降低,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能否满足技术创新与后续生产、营销需要。3.2 技术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因素包括技术风险和技术效益两个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只有在客观评估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对主体来说技术风险较小或技术效益较高的成果转化途径,避免选择一些技术要求较高、风险较大或者效益不高的成果转化模

9、式。3.3 环境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程度和政策的符合程度。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动力;市场繁荣程度反映各种转化途径的成熟度,是影响转化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也是选择转化模型的重要依据。3.4 成本和预期收益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商品化通过有偿转让等方式实现其价值;产业化是进行科技成果的生产,以追求规模效益。科技成果转化要求选择低成本、高收益的科技成果和转化途径,而预期效益主要取决于该成果的市场前景。4 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包含着科技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科

10、技成果吸收体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赖于科技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科技成果吸收体三者之间的正常运行。而正是在这些环节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4.1 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能力不强,中试环节薄弱我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再加上长期实行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彼此分离的单一计划体制,大部分科研机构游离于市场和企业之外,致使相当多的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为生产单位解决急需的实际技术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国家拨给研究经费、下达研究项目,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研究,以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为目标。这

11、种科研模式对技术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了解,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的需求相脱节。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长期重研究、轻开发,从政府到科研单位,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投入一直偏低,中试基地、中试车问、各类技术孵化器数量太少,布局也不尽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问承上启下的作用。4.2 技术市场宏观失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商品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市场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的中介环节,对于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技术市场的

12、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市场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成果交易风险较大。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贸易服务的中介组织,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有些中介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介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我国现阶段技术商品结构配置比例失调,造成低水平技术成果转让过剩而高水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困难局面。虽然近年来高层次技术商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但与国际技术贸易中出现的纯软件化和高技术化趋势相距甚远。这种状况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技术市场的信誉,增加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的困难和阻力。4.3

13、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疲软,科技成果吸收能力薄弱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科技开发费用已占销售额的5%l0%,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高达25%以上。但我国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不少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此外,现行的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企业科技进步的内在约束机制。同时,不少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短缺,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经济实力。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必须有足够的财力作为保证,由于技术开发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企业能否提供足够的资金直接关系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负债率较高,对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能

14、力严重不足,尽管企业留利已有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税、费、集、摊”以及增加企业职工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的压力,难以对技术进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5 对策与建议尽快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5.1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商品的有效供给能力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中的少数阶段,大多数阶段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研单位缺乏独立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必需的条件:一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

15、科技和市场的结合点;二是由于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多数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需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缺乏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三是缺乏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必需的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参与经济、进入市场的意识,大力进行体制创新,以内部机制的根本转变为重点,真正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在对内部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同时,加快转变运行机制,实行人事、分配等重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

16、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幅度放开、进一步放活能够纳入市场轨道运行、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机构,通过不断开发适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既要通过改革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拨款制度,增强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的压力,又要通过简政放权,使科研单位真正成为有自主权的、负有一定经济责仃的科技商品牛产者。科研单位只有把解决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才能研制出对生产单位技术进步有效的科研成果。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课题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员考核、晋升指标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人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参与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开发项目。要采用科技推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的转化策略,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从科研课题立项开始就瞄准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既有实用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