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圈”与“关注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86874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圈”与“关注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圈”与“关注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圈”与“关注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影响圈”与“关注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影响圈”与“关注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圈”与“关注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圈”与“关注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圈”与“关注圈”史蒂芬柯维博士是国际上广受尊敬的领导权威、家庭专家、教授和机构顾问。他毕生致力于传授生活准则和领导者准则。他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影响圈”与“关注圈”(图1)。柯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这些可以归入“关注圈”。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所以影响圈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锻炼,工作。而有些事情是我们关注到却无法影响的,比如石油危机、伊拉克战争、飞机失事,这些事情就属于关注圈而不属于影响圈。着重于“影响圈”的

2、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图2)。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由于着力方向错误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图3)。这里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两个关键词:影响圈和关注圈。所谓影响圈,是一个人或企业可以影响到的范围,比如个人可以保持时刻微笑,公司可以坚持每周培训;所谓关注圈,是一个人或企业不能左右其结果,但愿意关注的范围,比如业务员关注公司的销售冠军的业绩,或代理商关注厂商的新广告和新促销方案。 有了这样两个范围的划分,那么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就可以选择我们

3、的处理方式:在我的影响圈里发生的问题,我一定努力解决,反之,我既然无力解决,那么,我也不要抱怨。如果事情已经发生,我们可以选择的就是我们的态度。强调关注圈和影响圈的目的在于: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如果你把关注圈的事情当作影响圈来考虑,而你又无法对其产生影响,那么最终你会发觉,你总是在受伤害。同时,强调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好处在于,能使人养成关注他人优点的好习惯。我在写这个笔记的时候,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一些图案画得粗糙些我也没有过多在乎。我想看我笔记的仁兄中一定有人在想,这个家伙的画图水平不如我。有这个想法的兄弟,为什么不把焦点放在我想表达的思想上呢?我又没有在和你交流如何画完美的图 关注自己该关注

4、的,然后影响自己可以影响的,你会发现: .总是注意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并想办法改进; .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想办法解决的范围; 总是先寻求自己的改变,从而带动别人改变; 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你越来越乐观(谁喜欢和悲观的人在一起呢) .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影响圈(力)会越来越大; 而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影响的事物的人,他们则是另一个面孔: .总是注意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 .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不能解决的范围 .总是希望别人先改变,自己才改变。 .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你越来越悲观(你真的好象什么事情都影响不了) .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影响圈(力)会越来越小;专注影响圈影响圈与关注圈 2008年03月04日

5、 09:14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robin1123读史蒂芬?柯维的书,是在2003年,不算太早。因为切入培训行业还是晚了些,虽然很想成为公司的培训经理。更早的时候,我接触的是竞争情报与二手资料分析,与市场调研公司打交道较多。也曾经牢骚多多,毕竟是愤怒青年之一员;现在也不过是愤怒中年。不过,擅长知错就改,仿佛是一个人的宿命。常常反省,自我解剖得血淋淋的(引自我的高中同学之语),吸收教训、反思自己的过失,并立即着手修正自己的人生道路。 口号喊得再多,不如立即着手行动。 博文?崔西说过,与其盯着那只活青蛙一整天,不如一起床就吞下它!柯维 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整理出来的7习惯简单易记、层次明确、便

6、于传播!最最关键的地方是:这7个习惯一旦意识到,很容易就上手实践,也宜于坚持。中国历代名言警句的最大问题在于:太复杂!太繁多!太自相矛盾了。还有些是艰涩难懂,连解释的人都没有把握说清楚、讲明白、令听众弄明白,如何传播? 中国人连绵几千年的文明,导致人生哲学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以至于什么奇怪的政治斗争,中国人都经历过了,而这历代的政治智慧,都凝聚到一些读本上来世代流传,如增广贤文、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以及其他各种专著如论语道德经等。而从印度流入国内的一些佛家经典如金刚经等,以及中国人最引以自豪的易经等,则比较难以为全体民众读懂弄明白。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两个概念:影响圈、关注圈。很多打算通过

7、阅读来了解史蒂芬?柯维的朋友们可能会失望 因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并没有专门强调 影响圈与关注圈。而这两个概念其实深深地根植于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当中的。 我在douban网上看到的评论就存在这样的观点:这本书也没什么嘛,跟我以前读过的书没什么差别嘛!好像柯维并不像大家讲的那么睿智嘛!其实,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工作习惯的柯维,他在书当中讲得方方面面,过于详尽,因此,反而会有人忽视这两个概念。倒不是他的书写得不好,而是,对于眼下的国人来讲,关注圈仍然主宰着我们的视线与精力,浪费着我们的时间与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与成功有约”这一课程仍然很有市场的原因(台湾这边译作与成功有约,

8、大陆这边的培训课程大多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课程之所以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是因为课程当中会有一些游戏活动,引发你的思考,并让你着手换一个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看待你的同事、你所处的环境。而其他人的成功个案更是会令你热血沸腾。当所有的“在你眼中的成功人士”一致向你推荐这本书时,你当然会觉得这本书很有用处。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常常读不下去;反而不如卡耐基的书容易读。 所以,我常常会对年轻的朋友说:第一,你最好去听听课程;第二,等你再年长几岁,回过头来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用简单化的思维去读,当然没什么收获。相反,如果你天天在商业疆场上搏杀、日日与阴谋阳谋为伍,你常常

9、会迷茫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的话题时,你很适合于 抽一点时间来阅读这一本书。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能帮助已经养成67个习惯的人,它只能帮助那些还没有养成高效能时间管理习惯的人!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通俗点讲,虽然现在是资讯社会,信息量之大 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过,我们每天所能接触的信息量总是有限的。在我们周围,一些事务是我们会关注的(concern),另一些则是我们不会去关注的。关注的事务就是关注圈,例如: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经济趋势等。在关注圈当中,有些是我们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是柯维所定义的“影响圈”(circle of i

10、nfluence)。因此,关注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影响圈、影响圈以外的关注圈。很多人将时间花在 影响圈以外的关注圈事务上,而不是花在影响圈。因此,时间的浪费就是惊人的了。 专注于 关注圈,而没有意识到“应该专注于 影响圈”,导致了方向性的错误。在企业当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专注于 影响圈的人 大多不会有时间去发牢骚。也没可能会无所事事 即使没有什么事情,他也会花时间去学习。我们发现:具备领袖素质的人,大多是言语不多、讲话干脆的人。因此,为了让自己显示出足够的干炼、足够的权威,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公众场合、私下场合过于夸夸其谈,除非是一对一的做思想工作,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地说话 似乎是比较明智

11、的选择。对于自己能够影响的事务,则予以较多关注、集中精力做好这一类事务;而对于自己不能够影响的事务,则 以 “稍加观察”为主,因为暂时还无法施加影响,只好暂且搁置一边。我们对于影响圈与关注圈的准确判断,将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在某段时间内,我们应该以吸收知识为主;在另一段时间内,我们以实践知识为主;在第三段时间,我们或许以传播知识为主。专注于影响圈的事务,会完完全全地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逐渐演变,最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有一种脱胎换骨之感觉。周围的人也会随之态度改变,而一个人的职位、影响范围、建议权的范围也得以扩展。或许,常常有人会这样评价自己:缺乏毅力。或自评为:比较浮躁。这两个评价的含义

12、是相同的:即认为自己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没有养成习惯。如果我们期望 得到加薪与晋升,我们肯定会愿意去做一些被鼓励的事情。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明确地指出,哪些行为是被鼓励,哪些行为是企业所反对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看到其他岗位的同事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是不是我们也应该直接离开我们的本职,加入他们的行列?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性格方面、历史成长经历有益于 变换工作岗位。有些人则不适合从事挑战性强的销售工作或其他类型工作。那么,是否坚持下去呢?还是另起炉灶?这一问题 可以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是根本没办法回答的。不同的人 应该有不同的答案。消极被动的人 全神贯注于关注圈,时时不忘环境的种种限

13、制、他人的种种缺点,徒劳地为 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时间一久,这样的消极习惯 导致的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受害者”心态)因此,其影响圈也日益趋小 我们可以观察到身边有两类人:一类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另一类人的影响力逐渐缩小。很少有人 只是维持原有的影响力的!但是,只要坚守住这样的原则:将时间花在影响圈以内的事务,令其逐渐扩大,术业有专攻,因为潜心于这些事务,就会练习得越来越强,再仔细思考自己的长处,充分运用长处;所谓的毅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浮躁”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正如 正面的暗示 可以带来积极的心态 一样,负面的暗示 则带来消极的心态。千万不要称自己是没有毅力的!自己是浮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