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语法(精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86775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文语法(精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2、“为” 字句表被动。3、 “为所” 字句表被动。2.3、倒装句 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 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 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1 判断句式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

2、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

3、句子(表肯定或否定)。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4、。(周敦颐爱莲说)“.,.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5、。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

6、,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7、王安石伤仲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它可以判断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判断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间一般是同一关系或类数关系,但实际上并不都是这样简单,有的则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这是判断句的活用。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以相当成熟了。2.2、被动句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生者,即施事者,如“我写字”。第二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

8、门表示被动形式的标志又可以分成两类:1.只在语义上表示被动而无被动形式标志的句子,其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2.被动句式,这种句子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在中国的语言的发展长河中,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历史悠久,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在古代的文献中已经大量的存在了。要考察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 “神定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索表示动作的发生者,但是谓语

9、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也补不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被动句。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当然这三点并不绝对,但掌握这几点标准就可以识别出大部分概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了。明白了语义上的被动,那么有特殊标示的被动句就更好区分了。常见的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类型。1.“于”字句。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

10、动的意思。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在九年级的陈涉世家“为坛而盟”是说小土堆被当做坛并且宣誓。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当作的主动者“坛”,它决定了句子的被动的性质。3.“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被动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标志被动的“所”字,构成为名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其中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洗”的主动者“雪”,表示被动的句式。在这里面, “所”原本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在被动句中虚化了,已经没有指代作用了,只是

11、帮助动词被动用法的词头。此种句式在东汉以后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被动句式,出现的频率高于前面的几种句式。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动成分,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当然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种类还很多,但是在初中阶段(新课标)出现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上几种类型。2.3、省略句省略是今人对古代汉语的一种分析认识,其实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法成分是完全可以不出现的,不一定是省略了什么,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精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就会觉得古代汉语省略了一些句法成分。古代汉语里省略句法成分的现象比较普遍,它一方面使古

12、文精炼简介,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含混,使今人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学习古代汉语需对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中学语文教学词典上对省略的解释为: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由于古代汉语的特点,比如缺少第三人称代词等等,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为多。省略不仅是语法问题,还是修辞问题。因此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做省略句。由于人们研究省略句的角度的差异,对省略句的分类也不同,在中学阶段主要掌握成分的省略就可以了。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 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

13、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 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4、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2. 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

1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 “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2.4、倒装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句法成分的存在,而且大致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一些句法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却不同与现代汉语。还有一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在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某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被我们称为倒装句。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由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而已。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2.4.1、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