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279155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实践的特征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本课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全书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在前七课中,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课还是全书理论主线的突出体现。全书的主线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虽然前七课也体

2、现了这两个统一,但侧重点是不同的。14课讲述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人们应该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改造它,强调客观决定主观。第5课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从人的认识过程分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第6、7课从一般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角度讲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8课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突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可见,学好本课既有利于深刻理解前七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第一节 实践及

3、其作用 一、实践的特征 (一)什么是实践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是指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实践的能动性);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的物质性)。,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辨一辨: 以下所列不属于实践的是哪些?为什么?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水獭筑坝 猎人狩猎 战士打仗 教师讲课 学生学习 医生治病 演员

4、表演 乌鸦搭窝 司法人员办案 营业员售货 科学工作者搞试验 研究人员查资料,水獭筑坝 乌鸦搭窝 学生学习 研究人员查资料,水獭筑坝、乌鸦搭窝属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它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 学生学习、研究人员查资料属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它没有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因而也不属于实践。,(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之所以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归根到底在于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阅读与思考: 阅读课本第104页,指出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客观的,人的体力和智力统

5、一起来,共同构成了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之所以说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是因为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二,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议一议: 人既然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有智力因素,为什么又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客观实在的?,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的,第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客观的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第二,究竟哪些能成为人们的具体的实践对象,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

6、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客观的,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你是怎样理解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 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 人们对实践工具的选择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地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第105页第三自然段,指出改造自然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的实践其目的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地创造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的实践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

7、关系 这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应该用一种特征去否定另一种特征。 夸大第一个特征而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为什么?); 夸大第二个特征而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为什么?)。,想一想: 怎样理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句话?,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无论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或是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想一想: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现,以至用他个人

8、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律、定理。他们的科学试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性?为什么?,具有社会性。 因为,一是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二是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三是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实践的历史性。 实践的历史性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地发展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这些特征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辩证法。,一、实践的特征 (一)什么是实践 1.历史上唯

9、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课堂总结,唯物论,辩证法,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的物质性 实践 特征 有意识有目的 活动 社会性历史性 不 其他动物本能 是 纯主观的思维,课堂练习 1.(最佳选择题)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是人的观念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答案:B,2.(不定项选择题)下面的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B.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长达13年艰苦的谈判 C.兴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D.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答案: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