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76824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总论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事半功倍。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用分类、归纳、比较、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3、学术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收载药物365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2、、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本草经集注1、作者:陶弘景。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3、学术价值: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收载药物730种。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三、唐本草1、作者:苏敬等21人集体著作。2、成书年代:唐代。3、学术价值: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收载药物850种。对世界医药影响较大。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唐慎微。2、成书年代:宋代。3、学术价值: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

3、大量的医药文献。收载药物1746种。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五、本草纲目1、作者:李时珍。2、成书年代:明代。3、学术价值: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本著作分16部60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收载药物1892种(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六、本草纲目拾遗1、作者:赵学敏。2、成书年代:清代。3、学术价值:收载药物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故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并具有很高实用价值。订正了本草纲目32条错误。七、中华本草1、作者:当今时代的集体著作。2、成书年代:

4、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9月出版。3、学术价值: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并收载了藏药396种,蒙药421种,维药423种傣药400种。是20世纪的中药学巨著。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的含义: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二、中药性能的内容: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三、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医疗效应预防作用中药的作用保健作用养身作用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危害性反应等)四、中药的性能不能与中药的性状相混淆。第一节四性一、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二、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针对疾病的病性相对而言的。凡是能消除或

5、减轻热性、阳性疾病的药物,为寒凉药性。如石膏、知母能治气分实热证,为寒凉药性。能消除或减轻寒性、阴性疾病的药物,为温热药性。如干姜、肉桂能温中散寒,则为温热药性。三、所示效用: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热、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肝息风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暖肝散结等作用。四、具体表述:寒、凉、温、热、平,大寒、微寒、大热、微温等。五、阴阳属性:寒、凉、大寒、微寒属阴;温、热、大热、微温属阳。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既是临床中的用药原则,又是选药的依据。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2、

6、根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异选择相应药物。3、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选用热药或寒药,必要是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性能。二、确定依据: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以后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来确定。如桑叶具有解表作用,故标辛味。山药具有补肺、脾作用,故标甘味。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1、辛“能散、能行”。辛味药表示具有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表证,气滞、血瘀证等,常选用辛味药。过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2、甘“能补、能和、能缓”。甘味药表示具有补虚、和中、缓急

7、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虚证,饮食积滞,腹痛等常选用甘味药。过甘易助湿满中,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3、酸“能收、能涩”。酸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过酸易敛邪,邪气盛者慎用。4、苦“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药表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热证,大便秘结、呕吐、喘息、湿浊阻滞等证,常选用苦味药。过苦易伤阴伐胃,脾胃虚弱、津夜大伤者不宜大剂量使用。5、咸“能下、能软”。咸味药表示具有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大便燥结,瘰疬、包块等证,常选用咸味药。过咸易伤心气。6、涩“能收、能涩”。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滑脱之证,常

8、选用酸涩味的药。过酸易敛邪。7、淡“能渗能利”。淡味药表示具有通利小便等作用。水湿为患之证,常选用淡味药。过淡易伤津液。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结合:意义:气与味从不同角度表明药物作用,要较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只能性味合参。原则:一气可与任何一味或多味结合,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规律:气味均一,或一气二味或多味。气味结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效相似;气味相异,功效不同。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收涩。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质轻的升浮,质重的沉降。

9、2、药物的气味厚薄。薄者多主升浮,厚者多主沉降。3、药物的性味。性温热,味辛、甘、淡为阳,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为阴,多主沉降。4、药物的功效。根据药物作用的趋向。一般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的药,属于升浮药;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属于沉降药。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一般说来,升浮药物具有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沉降药物具有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1、根据升降浮沉药性,对抗病势,调节脏腑功能。2

10、、根据升降浮沉趋向性,因势利导,祛邪外出。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四、阴阳属性:性温热,味辛、甘、淡,升浮药为阳;性寒凉,味酸、苦、咸,沉降药为阴。五、影响因素:1、炮制。2、配伍。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表示药物作用人体部位的选择性。二、理论基础:1、脏腑学说。2、经络学说:三、确定依据:根据药物特殊作用和所治病证部位而确定。1、药物特性。形色气味。2、药物疗效。特殊作用及所治病证部位。如黄连能清心热,即归心经。石膏清肺热,即归肺经。牛黄能息风止痉,即归肝经等。四、表述方法:以脏腑经络部位表述。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1、药物的性能之一,使性能理论更完善。2、能准确的选

11、用药物。3、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性能应相互联系。2、归经的脏腑不能与解剖位置等同。3、正确对待引经报使。引子药。第五节有毒无毒一、毒的含义1、古代:指药物的偏性或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2、现代:指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二、“毒”的特性: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三、确定依据:机体的反应。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材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次数、时间长短、皮肤粘膜状况、用药面积大小、病人体质、年龄、性别、证候性质等。五、引起中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

12、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六、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1、用药要适当;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杜绝滥用;4、识别过敏者。5、有毒无毒是相对的,要防止两种片面性;6、一些毒性药物可能具有较强或特殊的医疗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7、要有“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第三章中药的应用第一节中药的配伍一、含义: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用药法则,将两味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为配伍。二、目的:1、适应复杂病情。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

13、证用药安全。4、扩大药物的适用范围。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含义:把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谓之七情。2、内容(1)单行:单味药的应用,或配伍中各功效互不相关的发挥作用。(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相同功效的药物合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为相须。如麻黄与桂枝合用,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石膏与知母合用,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大黄与芒硝合用,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等,均属于相须。(3)相使:“我之佐使也”。有主有辅,辅助药物增强主药疗效的配伍,为相使。如黄柏与苍术配伍,苍术增强黄柏的清热燥湿作用;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麻黄与杏仁配伍,杏仁增强麻黄宣肺平喘作用等,均

14、属于相使。(4)相畏:“受彼之制也”。一种药物的毒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为相畏。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消除,半夏畏生姜;附子的毒性,能被干姜所减轻,附子畏干姜等,均属于相畏。(5)相杀:“制彼之毒也”。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性,为相杀。如生姜消除半夏的毒性,为生姜杀半夏毒;干姜消除附子的毒性,为干姜杀附子毒等,均为相杀。(6)相恶:“夺我之能也”。两药合用后疗效降低,为相恶。如生姜温胃,黄连清胃,两者合用,疗效降低,为生姜恶黄连;人参补气,莱菔子行气,两者配伍,疗效降低,为人参恶莱菔子,均为相恶。(7)相反:“两不相合也”。两药合用后产生毒性或增加毒性,危害人体,为相

15、反。如甘草与甘遂,乌头与半夏,人参与藜芦等配伍,其毒性增强,属相反。配伍用药原则: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关系,以增强药物疗效。使用毒性药物时,应利用相畏、相杀的关系,以降低毒性。避免使用相恶的关系,以免降低药物疗效。相反不能配伍使用,属于配伍禁忌。(二)君臣佐使1、含义:方的结构,遣药组方的原则。2、内容:(1)君药:“主病之为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2)臣药:“佐君之为臣”,其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和主病的药物;其二,治疗兼病或兼证的药物。(3)佐药: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二是佐制药,消除或减轻君臣药的毒副反应;三是反佐药,与君臣药相反相成。(4)使药:一为次要的药物,有解释为引经药的;二为调和药。第二节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一)含义:不宜配伍使用的药物。主要指十八反、十九畏。(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三)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