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275806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 (1)区域差别: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别。 (2)作物结构:北方(黄河流域)以生产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用途时代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农耕工具商周以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刀耕火种原始粗放商周时期以耒、耜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工具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汉代犁壁、牛耕推广唐代曲辕犁灌溉工具东汉翻车(人力)

2、隋唐筒车(水力)*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2)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 3、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

3、发展的经济基础。 5、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4)脆弱性。生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6、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A 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进步;B 生产关系因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C 自身的动力: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D 政府政策因素: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

4、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荡。 7、评价:(1)优点: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3)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1、演变: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性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

5、所有制。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的“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私田”为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瓦解:原因:A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B 直接原因: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和“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纳税。 4、瓦解的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私田私田私田私田公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 * 井田制 = 公田 + 私田二、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指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其

6、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小,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地主土地来源:“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兼并。 2、发展:(1)汉代:土地兼并严重。(2)北魏:颁布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3)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4)明清: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普遍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危害:国家赋税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1)时间:北魏、隋朝、唐朝前期; (2)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 (3)内容:按性别和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大部分土地不准许

7、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均田制为什么没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1、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直接原因,土地兼并严重。 3、发展历程:(1)产生:战国时代,租佃关系出现。(2)发展:汉代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比较普遍。(3)普及: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4)深化: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4、影响:(1)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

8、发展;(2)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明清以前: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2)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A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C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 全面认识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B 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不抑兼并”; C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大量商人购买土地。(2)解决方法:A 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B 规定官、民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即限田;C 清查大地主

9、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3)影响:A 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B 措施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统治。 (4)认识: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利益的条件下去延缓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形成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分布与特点:经济区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山东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分界)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山西黄河流域关中河西、巴蜀江南长江以南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地势复杂,气

10、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区域的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2)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3)发展是先北后南,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1、三次人口南迁高潮:高潮时期原因影响1两晋之际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促进南北文化、民族的融合,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中唐以后永嘉之乱3两宋之际安史之乱 2、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

11、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 3、人口南迁的影响:(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过程:时期开发南移程度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稻麦兼种,耕地面积和产

12、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南移完成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3、表现:(1)南方在人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超过北方。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2)南方在国家财政中占重要地位。如“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推动了中古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3)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1)时代:夏朝至春秋时期 (2)辉煌:商朝和西周 (3)特点:技术成熟、种类多、工艺精、造型生动。 2、钢铁冶

13、炼技术:(1)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3)作用:推动了生成了的发展。 3、冶炼燃料:(1)春秋:木炭; (2)汉朝:开始用煤(最早用煤); (3)北宋:煤普遍使用; (4)南宋:最早使用焦煤; (5)明朝:焦煤流行。二、纺织业的成就: 1、丝织业:(1)上古: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方法;(2)西周:工艺突飞猛进 (3)汉朝:远销欧洲,号称“丝国”。(4)唐朝: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1)宋元明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2)元朝:黄道婆革新技术和工具三锭纺车 (3)明朝: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 棉布取代丝织品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

14、(1)丝织品太贵难在民间推广;(2)棉布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3)棉花种植在内地推广;(4)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三、陶瓷成就 1、陶器: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2、瓷器制造业:(1)东汉:青瓷; (2)南北朝:白瓷; (3)隋唐:工艺技术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用品;(4)宋朝: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如“瓷都”景德镇,五大瓷窑:汝、官、哥、钧、定; (5)元朝:彩瓷时代,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 (5)明清:大量对外出口。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评价; A 积极:家庭手工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B 消极: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A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