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5631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复习1、(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地球上存在生命 ,其原因是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 距离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层、液态水等条件。2、(1)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和 氦 ,表面温度为_6000K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

2、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 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出现极光 、引起自然灾害(地震、水旱灾害)。3、(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 西 向 东 北 逆 南 顺 一个 恒星 日一个 太阳 日除 南北极点 外,都是 15/h 规律: 纬度越低速

3、度越大,南北两极点为0 公转自 西 向 东 北 逆 南 逆 一个 恒星 年 大约 1 /d。大约 30 km/s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 快 ,远日点( 7 月初)较 慢 (2) 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0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90_度。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由昼入夜叫 昏线 ,由夜入昼叫 晨线 。 (3)时间计算:东 加 西 减 。(加减)地方时:因 经度不同 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600E为10时,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

4、的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16时 ,纽约为 3时 。国际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日界线以西是 东 十二区(东,西),以东是 西 十二区(东,西),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 减 一天(加,减),由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 加 一天(加,减)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左 偏,北半球 右 偏,赤道 不 偏。1a 2 3 b(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如 3 (选填1、2、3)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如 2 黄赤交角为2326度。如 b (选填a、b)地轴

5、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度,如 a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 3 月 21 日赤道向 北 B夏至 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 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 12 月 22日南回归线向 北 CA CBD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同一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由 赤道 向南北两侧

6、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填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南半球北半球不填昼夜长短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南半球昼 短 夜 长 北半球昼 短 夜 长 南半球昼 长 夜 短 全球 昼夜相等 出现极昼范围 南极圈北极圈不填(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11 月为秋季、 12、1、2 月为冬季。(9)五带: 以 南北回归线 和 南北极圈 为界限,可以将地球表面粗略的分为 热带 、 北温带 、南温带 、 北寒带 、 南寒带 五个热量带。4、(1)地震波分为横

7、波、纵波,纵 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气液固。 横 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33 千米, 2900千米。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波速突然发生变化 。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4)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所在圈层地幔 。第二单元复习1(1) 太阳辐射 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大气逆辐射) 作用有关。(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根

8、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形式: 水平 运动和 垂直 运动 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最常见的形式: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4)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 上升 (运动), 高空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 下沉 (运动), 近地面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 高 压流向 低 压。(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 地转偏向力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和 摩

9、擦力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风向北半球 右 偏、南半球 左 偏。2、(1)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地表有海陆分异和地球自转 。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信 风带(风向:南 东南 风、 北 东北 风)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 风带(风向:南 西北 风、北 西南 风)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低气压带: 极地东 风带(风向:南 东南 风、北 东北 风)全球共有 七 个气压带, 六 个风带,其中有 3 个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

10、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低压,切割 副热带高 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高压,切割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 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 亚速尔低压。(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 西北 风,夏季 东南 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东北 风,夏季 西南 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

11、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北移(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转变成为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为t),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可略写,如热带雨林气候简写为热雨)t150C热带 (年雨为 热带雨林气候 ,季雨为 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500mm)或 热带草原气候 (雨季500mm),少雨为 热带沙漠气候 )00C t150C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干为 地中海气候 )t00C剩下的温带气候(夏雨为 温带季风性气候 ,少雨为 温带大陆性气候 )每个月都低于150C寒带气候(6)

12、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 、 大气环流 、 海陆分布 、 地形 、洋流等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南北纬 10 之间全年 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盛行西风带 交替控制南北纬 3040大陆 西 岸夏季 炎热干燥 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盛行西风带 控制南北纬 4060 大陆 西 岸夏 凉 冬 暖 全年降水 平均 3、(1)锋面锋面概念表示方法过境时过境后冷锋 冷 气团主动向 暖 气团进攻雨雪(降水在锋后)、刮风、降温天气。气压升高 、气温 降低 、天气转晴。暖锋 暖 气团主动向 冷 气团进攻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 前 (前、后)气压 降低 、气温 升高 、天气转晴。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