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9325102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

2、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三、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

3、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4交流字词。四、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明确:疑惑不解。(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五、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疑惑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