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93251001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教学重难点: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星期天大鼻

2、子的外国人。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

3、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

4、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四、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

5、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