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4064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痉证,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一、概述病名,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3,本证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有密切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亦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又云:“热而痉者死。”,一、概述沿革,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4,一、概述沿革,金匮要略在继承外邪致痉理论基础上,不仅将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还提出了误治致痉理论

2、,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疮家误汗等导致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发痉。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如金匮要略痉湿碣病脉证治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金匮要略还提出用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作为治疗痉证的主方,其中使用大承气汤一法,实为后世温病学派治疗“热甚致痉”的先导。,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5,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首先提出“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致痉。,一、概述沿革,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6,明代张

3、景岳则认为痉证主要是由于阴虚精血亏损所致。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云:“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至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成熟,进一步丰富了痉证的病因病机理论,特别是热极生风,热甚津伤引发本病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更趋完善。如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 痉厥矣。”,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7,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

4、其木,以致痉厥。” 王清任则认为痉证与气虚血瘀有关。如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中医尚有“chizong”一证名,chizong即抽搐,张氏医通chizong云:“chi者,筋脉拘急也,zong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瘼疚总论云:“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chi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chi也。”,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8,西医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流脑、乙脑、颅内肿瘤、出血、代谢性疾病,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抽搐

5、及各种感染所致的高热惊厥等,均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一、概述相关疾病,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9,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0,痉者,僵急也,指身体强直。 痉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痉病,是以卒口噤,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病象的一类疾病。狭义痉病,指仅限于局部,如一脏一腑一经一络所出现的痉挛、强急而言。如胃痉挛,胃脘痛甚;少阳侧痉,即面肌痉挛,指口角、眼睑处痉挛;踹痉即腓肠肌痉挛,可见小腿抽筋。,二、病象,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1,三、病位,筋脉。 痉有在表里,在表者为外邪所伤,在里者多为脏腑受损,生化失司。,2019/7

6、/18,中医内科学-痉证,12,四、病类,虚、实、寒、热痉 从经脉分类:太阳病中有汗为柔痉,无汗为刚痉;少阳痉,阳明痉,即大承气汤证。 从病因分,有外感痉和内伤痉。,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3,五、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伤津脱液,阴液不足。标实,筋脉拘挛强急。,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4,六、病程,长短不一,其中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虚亏损者,病程短,瘀血内阻者则病程长。,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5,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 病因:邪壅经脉 热甚动风 阴虚血少 瘀血内阻,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6,七、病因病机

7、,1邪壅经脉 起居不慎,卫表不固,风寒湿热之邪外袭,邪气壅滞经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所云:“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证见矣。”,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7,七、病因病机,2热甚风动 外感热邪,或热从内生,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则筋脉拘急而发为痉; 或邪热内结阳明,阳明腑实,热极生风, 或热甚津伤,筋脉失养致筋脉拘急而发痉;,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8,七、病因病机,3阴虚血少 素体阴虚血少,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太过,致阴虚血少,虚

8、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如金匮要略心典云:“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19,七、病因病机,4瘀血内阻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外伤致瘀血内阻,筋脉为之失养而发为痉。如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云:“因见其病发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风无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0,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

9、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2外感引起者,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内伤所致者,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搐史,或有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下太过史等。 3血液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1,八、诊断与鉴别,鉴别诊断 1痫病 本病是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痉证则无上述特征,且不经治疗一般不会自行恢复,即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存在。 2厥证 本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动时苏醒,或一厥不起

10、为特征,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 。,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2,八、诊断与鉴别,3子痫 本病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或围生期,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为特征,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 4破伤风 本病系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但由于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科学中介绍。,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3,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致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虽无恶

11、寒,但必有发热。 内伤致痉者,则无恶寒、发热等表证。,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4,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2辨虚实 外感及热甚致痉者,抽搐多强痉有力,属实证;素体虚弱、失血、失津过多或久病入络者,抽搐无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此外,痉证可以是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表现,临证应结合主病分辨轻重、缓急、虚实,全面考虑。,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5,九、辨证论治治则,治疗原则 痉证属急症范畴,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首先止痉。 因于风寒湿热者,当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因于肝风内动者,当平肝潜阳、熄风镇痉; 因于阳明热盛者,当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因于热入营血者,当

12、清热凉血,开窍止痉; 因于瘀血者,当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因于阴虚血少者,当滋阴养血; 若虚实夹杂者,又当根据虚实的轻重主次,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标本兼顾。,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6,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1邪壅经脉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 兼次症: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重,无汗。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浮紧或濡数。 分析:风寒湿之邪外袭,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故头痛,项背强急,甚则四肢抽搐,口噤不开。邪在肌表,邪正相争,故恶寒发热。若寒邪偏盛,则恶寒重而无汗;若湿邪偏盛,则肢体酸重。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为风寒湿在表之征。,201

13、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7,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若寒邪偏盛,症见恶寒重,无汗者,治宜解肌发汗,方选葛根汤。 若暑温犯卫,症见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呕吐,项背强急,筋脉拘急,苔薄黄,脉濡数,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选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荷叶、苡仁等。 若湿热入侵,症见身热不扬,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清热化湿,舒筋通络,方选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8,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2肝经热盛 主症:项背

14、强急,四肢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张。 兼次症: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或少苔。 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分析:肝经邪热炽盛,热盛风动,风火相煽,筋脉拘急,故高热、口噤啮齿,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肝火上炎,故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黄或少苔,舌质红,脉弦数或弦细数为肝经热盛,或热甚伤阴之征。,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29,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方药:羚角钩藤汤。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肝熄风止痉;川贝、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以缓肝急。可酌加黄芩

15、、栀子、黄连以清肝泻火;加全蝎、蜈蚣以祛风止痉;加石决明、牡蛎以潜阳。 羚角钩藤茯菊桑 贝草竹茹芍地黄,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30,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3阳明热盛(热盛发痉)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兼次症: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腹满便结,甚则神昏谵语。 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焦黑。 脉象:洪数。 分析:邪热传人阳明,阳明热盛,热极生风,筋脉拘急;或热甚津伤,筋脉失养,故见壮热,汗出,口渴引饮,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苔黄燥或焦黑,舌质红,脉洪数为阳明热盛之征。,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31,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治法:清胃泄热,熄风止痉。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方中生石膏清泄阳明经之火热;知母清热养阴,助石膏以清阳明热盛;粳米、甘草和胃养阴。可酌加羚羊角、钩藤以清肝熄风止痉。若腹胀坚满疼痛,屎水旁流,秽臭,舌苔焦黑,为阳明腑实,热结旁流,此时宜选用大承气汤,峻下阳明热结以保存阴津。,2019/7/18,中医内科学-痉证,32,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4心营热盛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兼次症:头痛,呕吐,高热,神昏,谵语,皮肤紫斑或瘀点,夜热早凉。 舌象: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 脉象:细数。 分析:热人心营,故高热,头痛,夜热早凉,神昏,谵语;热盛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