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2710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第十九章-驱虫剂(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驱 虫 剂,定义,组方用药,使用注意,概 述,驱虫剂概述,定义: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 具有杀虫、驱虫作用, 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统称为驱虫剂,组方用药: 以驱虫药为主,常配合 清热药或温里药、消导药、补益药,驱虫剂概述,空腹服药,忌食油腻; 控制有毒药物用量; 年老体弱及孕妇忌服; 药后应调理脾胃; 确诊后方可服药,使用注意:,驱虫剂概述,乌梅丸 (伤寒论),驱虫剂乌梅丸,组成: 乌梅三百枚(30g) 细辛六两(3g) 干姜十两(9g)黄连十六两(6g) 当归四两(6g) 附子六两(6g)蜀椒四两(5g) 桂枝六两(6g) 人参六两(6g)黄柏六两(6g),驱虫剂乌梅丸,功效 温脏安蛔

2、 主治 蛔厥证 久泻久痢(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主证分析:,烦闷呕吐,得食则吐, 甚则吐蛔,驱虫剂乌梅丸,胃热肠寒之蛔厥,胃受虫扰,肠寒虫动,阴阳不相顺接,虫动、虫伏,脘腹阵痛,时发时止,手足厥冷,方解 乌梅酸以安蛔(涩肠止泻) 蜀椒、细辛辛以伏蛔,温脏寒 干姜、桂枝、附子温脏祛寒, 辛以制蛔(温肾暖脾而助运) 黄连、黄柏苦以下蛔,清胃热 (清热燥湿止痢)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扶正) 蜂蜜调和诸药,驱虫剂乌梅丸,驱虫剂乌梅丸,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补泻兼施; 酸苦并进,重用乌梅以味安蛔 证治要点: 腹痛时作,心烦呕吐,常自吐蛔, 手足厥冷; 或久泻久痢,随证加减: 本方长于安蛔,杀虫力弱, 临

3、证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 热重,去附子、干姜;寒重,减黄连、黄柏; 口苦,心下疼热甚,重用乌梅、黄连,加白芍; 无虚者,去人参、当归; 呕吐,加吴茱萸、半夏; 大便不通,加大黄、槟榔,驱虫剂乌梅丸,乌梅丸在临床中常加减应用,若是辨治蛔厥证,通常可用乌梅丸原方原量,用汤剂时可酌情减少方药物用量; 若是上热下寒夹虚证或辨治肝热阳郁证,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主次而酌情调整药物用量,亦即确定药物用量务必与主治病变证机和病证表现切切相应。 如热重者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亦可酌情减少辛热药用量; 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热药用量,或减少苦寒药用量; 若正气虚弱甚者可加大人参、当归用量; 乌梅用量必须因病

4、变证机轻重而增减, 治病用方用药贵在思路清晰,恰到好处,随机应变。,乌梅丸新用,乌梅丸可以灵活运用于内科、外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邢斌医案:乌梅丸治疗汗证,金某某,女,61岁。 2009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乏力多汗10余年。 病史:乏力自汗已10余年,怕热口渴,大便一日三四行,溏薄,如果受凉更会出现腹泻,服用黄连素后能缓解。48岁绝经,此后出现先全身发热、面部潮红、心烦,然后出汗,一日多次。纳可,眠安,脾气好。有乙肝病史,2007年因GPT升高住院,现在服用拉米夫定片,肝功能指标正常。舌淡红而胖,苔薄,脉沉弦。,处方:乌梅15g,细辛3g

5、,肉桂3g,川连3g,知柏(各)9g,当归3g,党参30g,川椒3g,制附子3g,仙灵脾15g,仙茅9g,巴戟天9g,7剂。 2009年11月19日二诊:药后乏力自汗与烘热汗出均明显减轻,大便一日一行,成形,不怕热,但仍有口渴。补诉有咽炎史,经常咽喉不适,痰多,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方,改知柏(各)6g,去当归,加玄参9g、蝉衣12g、僵蚕12g、冬瓜子30g,14剂。 2009年12月3日三诊:诸症均明显减轻,咽喉不适亦大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守11月19日方,去玄参,加木蝴蝶12g,7剂。 药后诸症均愈。,顾植山乌梅丸治胃脘疼,王某,女,25 岁。2008年8

6、月13日初诊。胃脘疼痛两年余,近期发作较频,午夜至凌晨时分痛甚。胀满,拒按,眠差,多梦,下肢膝关节以下欠温而多汗,畏冷食,口干,舌红苔薄,脉濡细。方用乌梅丸原方:炒乌梅12克,川黄连6克,炒黄柏9克,炒当归6克,川花椒9克,台党参9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9克(先煎),北细辛3克(先煎),炒当归6克,川桂枝9克。7剂,水煎服。随诊得知2剂则痛减,7剂后则愈。,王付治久利证,杨某,女,61岁。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2年,每天大便至少3次,时呈水样,时呈脓样,数经治疗,腹泻仍在,近半年来又增腹中肠鸣且响声如雷。 刻诊:腹泻因食凉或受凉加重,手足厥冷,下肢轻微水肿,经常口腔溃疡,疮面灼热疼痛,面色萎黄,

7、形体消瘦,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 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治当清上温下,兼以补虚。 给予乌梅丸变汤剂,乌梅24克,黄连12克,细辛3克,干姜6克,当归12克,黄柏12克,桂枝3克,红参10克,附子6克,花椒3克,诃子10克,醋20毫升。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二诊:腹泻明显改善,口腔溃疡痊愈,又以前方6剂。 三诊:唯独腹中雷鸣仍在,加姜半夏12克,粳米20克,又以前方6剂。 四诊:腹中肠鸣次数减少,又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解除,欲巩固治疗,复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腹泻因食凉或受凉而加重辨为寒,口腔溃疡灼热疼痛辨为热,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为虚,以此辨为上热

8、下寒夹虚证。,成文武用乌梅丸治疗咳嗽案,曹某,女,61岁,1991年初诊。患者系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 证属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 拟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黄芩、椒目、紫苏叶、天竺黄各10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g,党参、黄芪各30g。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再进2周,咳嗽平。,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虽病位在肺,治宜兼顾肺、脾。 方中乌

9、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治疗痛经,痛经久不愈者,多因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气机失于调畅,郁久而生寒热,致虚实互呈,寒热错杂之证,可用融汇祛寒热,调肝脾,和气血诸法于一方的乌梅丸治之。 患者,32岁。经行时少腹疼痛,月水不畅,其色时淡时黯,或挟瘀块,历经3载,月月如是,多方求医不效,以致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查其面色萎黄,心烦口渴,手足不温,乏力肢酸,舌质淡胖,边尖红,苔薄黄,右脉细软,左脉弦细,少腹按之拘急、痛引阴户,以乌梅丸为汤

10、剂,每月经前3剂,经期3剂,经后3剂,3个月而愈,小儿手抖,小儿之病,疳积(营养不良症)、虫证甚多,王海如以乌梅丸治疗蛔虫扰动厥阴的手抖1例,取得满意之疗效。 患儿,女,7岁。其母述其女两手发抖已有数月,前医选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生地、桑叶等平肝熄风之品治之不愈。察其面色苍黄,体质瘦弱,食欲不佳,夜间喜伏卧,有时腹痛,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下唇内有粟状颗粒,白睛有蓝斑。此乃蛔虫扰动厥阴之蛔厥症,而非湿热伤津,肝风内动之掉摇。 遂予以乌梅丸:乌梅10g,黄连6g,黄柏3g,桂枝3g,党参3g,附子3g,细辛3g,当归3g,干姜4g,川椒15粒。服用2剂手抖减轻,继2剂,手抖已止,治疗

11、肠痈,肠痈并非只能用大黄牡丹皮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其中尤以寒热错杂证者,必以乌梅丸化裁方有著效。 患者,中年男性。患肠痈3日。恶寒发热、呕吐,右下腹疼痛剧烈,屈膝侧卧,舌淡红,苔黄,脉沉紧。因不愿手术,前来求诊。 以乌梅丸加减:乌梅9g,花椒、桂枝、附子、干姜、细辛、黄连、黄柏、广木香各6g,当归、赤芍各12g、大黄18g,服药后大便畅泄5次,腹痛缓解,憎寒发热不著,去大黄后再进2剂,诸症消失而愈,小便失禁,患者,男,68岁,平素体弱,小便淋漓失禁。时轻时重1年余,自认为是一般老年状况,未予治疗,至接诊时,小便已几不能自控,伴见腰酸膝软,神疲形寒,口苦而粘,小便有灼热感,舌质淡,脉沉弱。此

12、为年老体弱,肾虚下元不固,兼湿 热之邪滞留膀胱而不去,治以温补、清利并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2g,干姜12g,炮附子10g,桂枝10g,当归15g,人参15g,黄芪20g,五味子10g,黄柏15g,熟地25g,水煎服。日1剂,共5剂。二诊,小便已能自控,腰酸明显减轻。将此方改为散剂,日服12g,1个月后复诊,痊愈。 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病患小便淋漓失禁,有灼热感,系厥阴疏泄不利,气机不调,而升降失常,兼有湿热之邪壅积下焦,水道失调是其一;平素肾虚,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气化不及州都,固涩无权是其二,可以乌梅丸主之。,头痛,患者,男,38岁,于1997年8月17日来诊,患者于2个月前不慎被日光灯架砸伤头部,嗣后则巅顶痛,发作时头痛欲裂,形寒汗出,有欲仆倒之状,善恐,静卧休息可稍缓,脉弦、舌质暗少津。 此乃病发于外,阴阳失调于内,几经治疗,病情虚实寒热错杂。总属厥阴头痛,用乌梅丸加减 方药:乌梅12g,细辛6g,吴茱萸12g,黄连15g,当归15g,炮附子10g,桂枝10g,人参15g,川芎15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22日复诊,痛去大半,守方共进10余剂病愈。 头为诸阳之会,厥阴之脉会于巅顶,头痛而有欲仆倒状,系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之;头痛欲裂,久病入络,脉道不畅,瘀也。病情错杂,此时非直达厥阴巅顶之剂不能熄其风、镇其痛。故选用厥阴主方加减而治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