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26921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使用课件me(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卒谥文正。,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千古名句;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朗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苏幕遮,

2、苏幕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 牌。“幕”亦作“莫”、“摩”等。,斜阳外:斜阳照不到的地方。,山映斜阳:斜阳照山的意思。,天接水:天际,水天相连之处,芬芳的青草,译一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山映斜阳天接水。,碧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了江上的碧波,江面上笼罩着寒意绵绵的迷蒙空翠的烟雾。,远山映照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无情芳草连着天涯,更在西斜的太阳之外。,今译,旅思:羁旅中的情思。,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黯(n)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忧伤。黯,内心忧郁凄惋的样子

3、。,译一译,黯乡魂,追旅思。 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使人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当明月照高楼时不要独自倚栏眺望。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端起酒来浇去心头的愁苦,可是却化作了滴滴相思的眼泪。,上阕所写秋景选择了哪些意象? 具有怎样的意境?,五、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云 叶 波 烟,碧 黄 绿 翠,特点: 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 水 斜阳 芳草,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想起,家,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4、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低,黄花地,高,“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色”一词结合上文看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秋色”指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

5、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天地似与秋水相接,故说“秋色连波”。,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表现手法?哪是实写在?哪是虚写?为什么说“芳草无情”?,这三句使用了 的表现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远观的 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是 景。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虚实结合,虚,实,这两句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起到了承上启下

6、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词人炼字极准。“连”“接”两个动词极具气势,写出了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的壮阔视觉感受。“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 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上片 的阔大意境是如何体现的,抓住典型景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开篇一“天”一“地”,既写出了秋日天朗气清,黄叶遍地的特色,又展现了一片天地的廖廓苍茫。,写壮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上阕,下片是如何表现浓重的乡愁的?,六、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7、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明月 高楼 酒 愁肠 相思泪,赏析: 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明月楼高休独倚,作者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和上面哪个词相照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赏析:“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真是一语点破了艺术上客观和主观的微妙关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终于还是“休倚”了。回到室内,借酒浇愁,忘却这份相思,也解决倚和休倚的矛盾。这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吧!但那结果也不曾稍

8、好一点。酒立即化成相思之泪,泪比往常还更多了 秋浓似酒,乡思又更浓于洒;梦魂难接,明月更增添相思之苦;于是酒入愁肠,不料酒却化成相思之泪,越发无法开解了。柔情似水,蜜意如绵,出自一位历史上有数的“名臣”口中,然而丝毫不曾贬损他那高大的形象。),写浓重的乡愁,下阕,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

9、景来表达,但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总结全词,巩固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答:景物特点是寥廓苍茫,迷蒙凄

10、清,萧索冷落。,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3)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答: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和深挚之情的统一。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

11、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答案见教师金榜12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