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225917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

2、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C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 BC D解析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答案选C项。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D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

3、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不正确,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 “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

4、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 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5、。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解析 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7(2018无锡高一联考)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

6、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B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解析 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已经建立,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故选B项。8(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我国一年一度的全

7、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 B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解析 由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项与题意相符。9(2018银川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B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

8、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故选B项。10(2018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A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C共同发展 D团结互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11(2018江苏学业水平模拟)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

9、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解析 由“黎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A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要侧重的是“民主”意义。B项错在“先例”;C项是经济意义;D项是政治意义。A项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看体现的是民主意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四平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叔通

10、委员讲,做了这个工作,可以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确实如此,北京郊区乡政府民主选举的结果,百分之五十的乡长被选掉了,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人做了坏事,人民不高兴他们。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傅作义委员说可以加强抗美援朝。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抗美援朝的力量更加增强,那是可以使它放弃侵略的。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953年1月13日)材料二 全国人民在讨论中热烈地称赞我们的宪法草案,因为这个宪法草案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

11、。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人民称赞这个宪法草案,还因为它正确地吸收了国际的经验。显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中国的经验和国际的经验。我们的宪法草案不只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而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材料三 宪法草案序言中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

12、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材料二、三摘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看法。解析 根据“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加强抗美援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需要制定宪法,举行选举;开展全国普选,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能提高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便于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2)根据材

13、料二,指出宪法草案受到人民称赞的原因。解析 根据“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吸收了国际的经验”“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等组织答案。答案 原因:正确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意志;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既是中国革命的产物,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制定的重要意义。解析 首先联系有关1954年宪法的意义,然后结合材料“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答案 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

14、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14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我党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试行条例(草案)。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条例(草案)征询意见的调查提纲。这是建国后我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8月22日,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维

15、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我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请回答:(1)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答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