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24483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2(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病机的内容 2.掌握中医治则的内容 3.熟悉中医病机及治则的内涵 4.熟悉养生的基本原则 5.了解预防措施,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一 邪正盛衰,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间不断发生着消长盛衰变化。表现在:一是邪气的损害;二是正气抗邪。,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则疾病向愈。 邪胜正衰 邪胜正衰则疾病恶化。,(一) 虚实病机,实:“邪气盛则实”,主要指邪气充盛; 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邪气与正气相争,临床出现一系列亢盛有余的证候,即实证。,虚:“正气夺则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不足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精气血津液不

2、足,临床出现一系列衰退的证候,即虚证。,(二) 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二、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一)阴阳失调与发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 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发病。,(二)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转化 阴阳亡失,阴阳偏盛 阳偏胜:

3、是指阳气偏胜,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见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口渴、尿赤、便干等症,即所谓“阳胜则阴病”。,阴偏胜 阴偏胜是指阴气偏胜,功能低下,热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物质积聚的病理状态。 见恶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脉迟等实寒证;畏寒、喜暖等症,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阳偏衰是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阳失温煦的病理状态。 见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脉迟等症。,阴偏衰 阴偏衰是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阴失濡润滋养的病理状态。 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阴阳互损 指阴阳一方的虚损从而导致对方的不足,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阴虚的

4、基础上,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 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阴盛格阳 是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互相格拒、排斥的病理状态。 见面红、脉大等热象,此为“真寒假热”。,阳盛格阴 是邪热内盛,热极深伏,阳气郁闭于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 见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此为“真热假寒”。,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 假热 证,真热 假寒 证,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 畏寒蜷卧 脉微欲绝 面红烦热

5、 脉大无根,壮热烦躁 面红气粗 舌红脉数 四肢厥冷 脉象沉伏,5阴阳亡失,亡阳 即机体阳气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见冷汗淋漓不止、手足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症。,亡阴 即机体的阴液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喘渴烦躁、脉急数无力等症。,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初 期,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发 展,转 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阳盛转阴,阴盛转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亡阴,亡阳,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阴阳 偏胜,阴阳 偏衰,三、气血失常,气血失常包括:气与血的亏损不足、运行失常、生理功能异

6、常及气血关系失调,(一)、气的失常,气的失常有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多气虚 2.气的运动失常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2.1)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郁,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气血流通不畅气机郁滞不畅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或血液循行输布阻滞不畅。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为多见。,(2.2)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气逆多发生于肺、胃和肝等脏腑。,(2.3)气陷,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

7、。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主要发生于脾脏,故又常称“中气下陷”。 主要表现:气虚证加上下陷证。即头晕眼花,少气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2.4)气闭,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多由情志刺激气郁之极,或痰浊、外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突然昏晕,不省人事” 。 (2.5)气脱 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长期损耗,正气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二)、血的失常,气的失常主要有两个方面: 1.血的生化不足或耗损太多血虚 2.血的运行失常血瘀

8、、出血。,(3.1)血虚,一是失血过多;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 三是久病耗血; 四是瘀血阻滞,新血不生;,(3.2)血瘀,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血瘀与瘀血区别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属于病机概念。 瘀血是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失其正常营养作用。属于病因概念,(3.3)出血,血液不循行于脉内,逸出脉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原因:热入血分 气虚不摄 瘀血阻络 外伤损络,(三)、气血关系失调,1.

9、气滞血瘀:先气滞,导致血瘀,先有瘀血,导致气滞。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三)、气血关系失调,气虚血瘀:气虚推动无力而导致血瘀, 主要表现: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晦滞,胸胁部常见固定痛处,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见瘀斑,脉象沉涩。 气不摄血:由气虚统摄血液功能减退,以致血不循经,逸出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变化。,气随血脱:急性大出血时,气随血液的突然大量流失而脱散的危重病理变化。 气血两虚: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 常见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10、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在人体津液代谢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是津液代谢失常的根本所在 。,津液不足:津液耗伤亏少,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

11、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成为水肿。,中医基础教研室 李德双,第六章 养生、预防与治则,第一节 养 生,又称摄生、道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是采取各种方法,调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延缓衰老,一、养生的意义,增强体质,体质的影响因素:,体质是可改变的,预防疾病,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延缓衰老,生命的过程:生、长、壮、 老、已五个阶段 素问上古天真论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二、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 形神共养 调养脾胃 护精固肾,顺应自然,顺应自然,顺四时而生,睡眠: 春夏晚睡早起,5

12、-7小时 秋季早睡早起,7-8小时 冬季早睡晚起,8-9小时 顺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形神共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易筋经,情志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养神是首务,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原则:节、缓、早、 淡、暖、软。,固护肾精,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方法:药物补益肾精,节欲养精益肾,食疗补肾,导引补肾等。,三、养生的方法,中医九种体质,体质,即机体素质,指人体秉承先天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结稳定的固有特性与状态,但是人的体质会随着个体

13、成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时刻变化。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因此在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调养上方法也有所不同。,9,种体质,平和体质,饮食正常、睡眠好 二便通畅、性格开朗 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 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精神 幸福社会完满状态,平,和体质,1、平和体质,顾名思义就是不偏不 倚。 2、总是精力充沛,外表不胖不瘦, 性格开朗 3、免疫力好,很少得病,阳,虚体质,体质特点,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 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象沉迟而弱 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谈 毛发易落,易出汗,小便清长,阳虚体质的人关键在补阳 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 气之根 脾为阳

14、气 生化之源, 所以就着重 补阳,养生方法,多体胖,肌肉不壮 性格沉静、内向 不耐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性格沉静、内向,虚体质,体质特点,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 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 面色潮红,有烘热感 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 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象细弦或数,阴虚体质的人关键在补阴清热,滋养肝肾 五脏之肝藏血肾藏精 因此以滋养肝、肾脏为重点,养生方法,体形瘦长 不耐受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性格沉静、内向,阴,气,虚体质,语言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 面色偏黄或光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 头晕

15、,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养生方法,偏瘦或偏胖,肌肉不壮 性格沉静、内向 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体质特点,补气养气 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 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湿体质,体质特点,痰湿血管脂肪,血糖偏高 精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打鼾 应多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加强运动,养生方法,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多善于忍耐,痰,面部皮肤油脂软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 面色暗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卷,口粘腻或甜 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不干,小便不多,微浊 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热体质,体质特点,偏胖或苍瘦 对梅雨季节及潮湿,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力差,多急燥易怒,湿,面垢油光,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卷,易生座疮粉刺 舌质偏红,苔黄腻 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 大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 脉象多见滑数,淤体质,体质特点,面色晦暗,容易出现瘀斑、口唇暗淡或紫 舌质暗有点片关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 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 或有出血倾向、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经色紫暗黑有块,崩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