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分层测评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224457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分层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分层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分层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分层测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 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 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 10世纪初,契丹各部统一D 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 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 吐蕃B 辽C 西夏D 金3 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陵中葬着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A 契丹族B 匈奴族C 鲜卑族D 党项族4 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 赵普B 寇准 C 宋璟D 史思明5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

2、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太祖D 宋太宗6 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后,对议和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 加速了辽、西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C 加强了民族融合D 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7 文学爱好者小明同学根据历史事实写了一首诗歌,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指出并加以改正。匈奴首领阿保机,建立政权都北京。北宋建后时担惊,澶渊之盟心稍定。(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1 右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

3、立者是( )A 元昊B 阿保机C 朱温D 赵匡胤2 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 元昊B 耶律阿保机C 寇准D 石守信3 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辽契丹族 西夏元昊 阿保机党项族 北宋赵匡胤A B C D 4 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 宋、辽B 宋、夏C 唐、辽D 辽、

4、夏5 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 B C D 6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A 陈桥兵变B 澶渊之盟C 开元盛世D 安史之乱7 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北宋送辽岁币B 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 北宋送西夏岁币D

5、北宋向西夏称臣8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 为了写一篇论文,小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A 民族政权的并立B 国家的统一C 民族政权的繁荣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

6、至雄州交割。(宋)庄绰鸡肋编材料二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苏辙栾城集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协定(澶渊之盟)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对澶渊之盟的评价。11 契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活动一 历史溯源(1)下列历史

7、事件中,与契丹政权直接相关的有( )达成澶渊之盟 强占幽云十六州 文成公主入吐蕃A B C D 活动二 历史再现某电视台拍摄有关澶渊之盟的历史剧,如果你是编剧:(2)你应该安排哪些历史人物出场?(至少两个)(3)请你向演员简单介绍澶渊之盟订立之前的情景。课后作业测评夯基达标1 A2 B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3 D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4 B 5 B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的盟约,所以京剧澶渊之盟里的“寡人”指的是宋真宗。6 A7 答案 (1)错误:匈奴;改正:契丹。(2)错误:北京;改正:上京。培优促

8、能1 B2 A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 B4 A 本题考查根据题干材料再现史实和辨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甲所言信息“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可知这个“中原王朝”是北宋,“少数民族政权”是辽,这句话反映的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情景。学生乙之言客观上评价了澶渊之盟的进步作用。5 B 我们在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中,既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又要看到其客观的进步性;既要从主观目的上分析,又要从客观影响方面分析。6 B 7 D8 C 宋辽、宋夏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进行边界贸

9、易,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9 A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契丹”“辽”“宋”“夏”等可判断是民族政权的并立。10 参考答案 (1)宋真宗。(2)岁币。澶渊之盟。(3)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4)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11 参考答案 (1)D(2)寇准、宋真宗等。(3)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受到鼓舞,打败辽军,双方议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