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22444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班级_ 姓名_ 【学习目标】1 识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技巨著的作者、主要特点及其地位2 知道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和北京城的布局特点,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3 归纳明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的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学习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学习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_是明代最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出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_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_的

2、_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3 _的_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巨著。 4 明长城东起_,西至_,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_。5 北京城是在_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有宫城、_、内城和外城。 6 (1) 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_。 (2) 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_。 (3) 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_色彩的神话小说。 (4)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_,他的代表作是 。7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 、绘画名家 等。2、 合作探究

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都是明朝时优秀的科技巨著,你知道这一时期科技巨著涌现的原因有哪些吗?三、练习巩固1 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2 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农政全书徐光启 天工开物宋应星 三国演义罗贯中 本草纲目张仲景 A B C D 3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B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 东起嘉峪关,西至山

4、海关 D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4. 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名著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牡丹亭5 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他是哪部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6 下列著名的戏剧作品里,成书于明朝后期,描写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佳作的是( ) A 窦娥冤 B 红楼梦 C 牡丹亭 D 汉宫秋7 (1)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人对此

5、书又怎样的赞誉? (2)水浒传是以什么为题材的小说?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哪些小说?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史 2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科学 4 鸭绿江边 嘉峪关 纽带 5 元大都 皇城 6 (1)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2)水浒传 施耐庵(3)西游记 浪漫主义(4)汤显祖 牡丹亭 7 董其昌 徐渭2、 (1)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三、1 C 2 B 3 A 4 C 5 B 6 C7 (1)宋应星。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