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测评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224445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分层测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 明朝建立于( )A 1366年B 1367年C 1368年D 1369年2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A 设立锦衣卫B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C 设立特务机构东厂D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3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秦在中央实行郡县制B 唐在地方推行三省六部制C 元在中央设行中书省D 明在各省设“三司”4 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A 武状元B 进士科C 殿试D 八股文5 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隋朝

2、6 下列文字是马小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君权空前加强。(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以侦缉官民言行。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3)为加强文化专制,采取“焚书坑儒”措施,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1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

3、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 )元朝政治腐败 农民起义 外族入侵 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 B C D 2 右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明太祖A 丞相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科举制度3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加强君权的措施1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3设锦衣卫特务机构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明太祖4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 182 6厘米

4、,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 A 苏州B 南京C 松江D 景德镇5 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 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 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 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 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6 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A 唐诗B 策问C 老子D “四书”“五经”7 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

5、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8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废丞相,设三司 设置厂卫制度 八股取士实行三省六部制A B C D 9 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 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右图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清)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图

6、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2)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确立于何时?(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课后作业测评夯基达标1 C 2 C 3 D 4 D 5 C6 参考答案 (1)错误:在中央设立“三司”。原因:“三司”是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后设立的,废除丞相制度后,在中央由六部分理朝

7、政。(2)错误:“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原因:明太祖设立的是锦衣卫,而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3)错误:采取“焚书坑儒”措施。原因: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八股取士。培优促能1 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军队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项符合题意。2 A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权力,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3 D4 B 明朝时较大的商业城市

8、有数十座,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5 C 明政府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制度,规定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答卷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这种选官制度迂腐守旧,扼杀人的个性,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由此可知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6 D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因此,小明要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复习的内容应该是“四书”“五经”。7 C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题干中提示他出生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由此可判断出他出生于“靖难之役”爆发的那一年。当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不可能是事实,符合题意。锦衣卫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故D项可能是事实。8 D9 B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10 参考答案 (1)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2)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11 参考答案 (1)秦朝。(2)隋朝。(3)废除了丞相制度。(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