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224060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介绍(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国外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简析,(一)认知派与经验派之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 1.何谓“教学法流派”?指一定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法体系,其内容有: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教学手段等。一百多年来产生了几十种流派,按语言教学特征可分四派: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 2.“认知派”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 还包括“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流派。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还包括阅读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自觉实践法则介于认知派与经验派之间。,(1)语法翻译法(传统法,古

2、典法Grammer-Translatian Method):以系统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2)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Direct Method):主要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采用目的语直接与所教事物联系而不依赖母语和排除翻译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从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法是一次革命。 (3)情景法(Situation Language Teaching):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用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4)阅读法(Reading Method):强调通过直接阅读以培养阅读技能的教学法。,(5)自觉对比法:通过

3、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教学法。 (6)听说法(句型法、结构法Audiolingual Method):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的里程碑。 (7)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强调在情景中听觉(录音)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法。 (8)自觉实践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语言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言语实践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的教学法。 (9)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主张发挥学习者智力作用,有意识学习语言知识并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教学法,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

4、小结:传统派(认知派)与改革派(经验派)争议的焦点-五大区别:(1)重视古典语言还是现代语言?(2)重视知识形式还是交际技能?(3)重视书面语还是口语?(4)重视读写还是听说?(5)重视母语翻译还是排斥母语使用?,(二)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相得益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本派-二十世纪60-70年代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师生融洽感情、着重从心理学和从学习角度探讨教学法的一大流派,包括:(10)团体语言学习法(11)默教法(12)全身反应法(13)暗示法(14)自然法; 功能派-70年代至今影响最大的重视培养交际能力的流派,以(15)交际法为代表。,(10)团体语言学习法(Communit

5、y Language Learning):采用小组集体讨论方式、将学生与老师看作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并将学习过程当成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也称咨询法,创立于60年代美国,以美心理学家柯伦(C.A.Curran)为代表。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11)默教法(The Silent Way):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鼓励学生多说话,以有效提高交际能力的教学法,首创于60年代初美教育家加特诺(C.Gattegno)。 主要理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解决问题式的创造,学生是主要活动者,并非被动听话者,要通过发现和创造而非记忆和重复以取得好效果。,(1

6、2)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语言的教学法。创立于60年代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美实验心理学家阿舍尔(James T.Asher),主要用于移民儿童英语教育。理论基础:儿童习得母语理论 。 (13)暗示法(Suggestopedia):强调通过暗示,开发身心潜力,激发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法。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扎诺夫创立于60年代中期。 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14)自然法(Natural

7、 Approach):根据自然环境中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出在非自然环境(课堂教学)中扩大语料输入、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再强调通过习得而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法。首创者为70年代的美特雷尔和语言教育家克拉申。 (15)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法。产生于70年代欧共体,代表人物有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范埃克等,著名教材为跟我学。 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趋势,1,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发展概况 2正确对待西方教学法流派 态度之一,研讨各种教学法

8、的三个角度:(1)理论层面(2)教学原则层面(3)教学技巧层面。 态度之二,应当具有辩证的眼光: (1)各种流派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2)各派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3)每种教学法各有所长所短,各大派里的教学法之间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新旧教学法长期共存的局面,新教学法并未能将旧的完全取而代之。,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趋势,(1)综合法的趋向与原则化的研究重点。“自觉实践法”吸收认知派和经验派长处,开了综合化的先河;“认知法”则继承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人本主义”的长处;“交际法”更属综合化的楷模。 (2)习得研究的理论将教学法引向更科学的道路。 A.习得理论的各种假说 B.中介语

9、(interlanguage)理论 C.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3)培养目的语听说读写交际功能的教学目标已成为共识,但还存在功能与结构关系(精读要否讲语法)、功能界定、完善交际性课堂等问题。 (4)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5)教学手段现代化,以迎接信息网络时代挑战。 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形成。吕必松提出的总体设计的改革路子-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目的确定教学内容贯彻结构、情景和功能相结合原则,用不同方法训练不同技能的一种系统工程,核心是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把教学法定位在三个层面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

10、ation Method),又称“传统法”,它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外语,并以系统的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它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rff)。语法翻译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联想心理学。 语法翻译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外语的基础。语法讲解不仅是规则的东西,不规则的同样要注重。 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即听说教学。 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多以古老的和过时的例句为主,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语法翻译法教学过程一

11、般是: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开设语法课,系统的教语法,最后阅读原文。语法教学的步骤是先讲词法,后讲语法;先解释语法规则,后举例句,并翻译成学生的母语;练习。课文教学的步骤是:介绍课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朗读课文;用母语和目的语互译的方法巩固课文。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成就:创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此法训练,学生的语法知识较为扎实。使用学生的母语,用翻译作为讲解和巩固的手段,所以学生在学习初期不会觉得困难。由于注重书面语的教学,且重名家名著的原文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12、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也要求不高。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缺点: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几乎放弃了口语教学。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过时”例句,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解。,直接法(Direct Method),又称“改革法”、“自然法”,它是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语法形式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 直接法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贝立兹(erlitz)、法国的古安(ouin)、英国的帕默(almer)、艾盖尔特(gge

13、rt)等。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之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associationist psychology)。 直接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直接联系。在外语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用母语,代之以实物、图片等,是为了摆脱学生“心译”,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排除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以口语为基础。在这一点上,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是针锋相对的。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模仿为主。这和语法翻译法使用翻译来巩固所学外语不同。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直接法的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或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直到重复正确为止;

14、一课完成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直接法的主要优点: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尤其是重视口语教学。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不用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语思维的能力。在非翻译手段和方式的利用方面,直接法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并对后来的许多语言教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接法的主要缺点:只看到幼儿习得母语和已掌握母语的人学习第二语言之间的共性,强调以学习第一语言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排斥母语。直接法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

15、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解释并不多,且完全屏弃学生的母语,有时会影响到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的主动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口语可能不错,但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不免会出现问题;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三、听说法(Audiolinguai Method),又称“结构法”“句型法”。主张先教听说,后教读写(按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注重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上;它以句型操练为主要训练手段,是一种以结构为主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弗里斯(C.C.Fries)、埃比、拉多等。 产生于2

16、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它是现代外语教学史上理论基础最雄厚的一种教学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又称描写语言学)是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听说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听说领先。反复实践,养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教学操练。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允许教师极少量使用学生的母语)。大量使用录音、语音实验室和视听设备。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学生母语和目的语的结构对比、目的语结构内部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尽力防止学生出现错误,一旦出现要及时纠正,避免错误习惯的养成;正确回答则应予以肯定强化,以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步骤:(据盛炎)模仿、重复、翻译、轮流、不连贯的重复、对话练习。 (据特瓦德尔)认识(教师展示)、模仿、重复、变化(变化句子结构)、选择(选择词语、句型在特定的语境中活用)。,听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