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1697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AA】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导语: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以本文的重点词语为主线,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本中的文言词句。2.学会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地解读文章的主题。二、教学设想:对于文言文的复习,“大容量,高效率”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点,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往往是注重了前者,就忽视了

2、后者,容量一旦大,效率就会不高。所以就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最常用、最简单的“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办法,让他们迅速地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到原文当中去加以佐证。改变过去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试着用“追问”的办法,用一个字去撬动整个课堂。本文的作者意在宏扬愚公面对困难,挖山不止的“诚心”,所以要抓住“帝感其诚”中的“诚”字去进行文本的剖析,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课时:1课时四、板块:1.解读本文的题目。2.证明自己的解读。五、教学过程:一、请同学背诵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翻译。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前后勾连,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文中的文言词语。二、解读题

3、目。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愚公移山”,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预期答案: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这两座大山。当答案不够准确时,可以提示:(1)这两座大山是愚公用箕畚一点一点运走的吗?(2)那这篇文章的题目换成“夸娥氏二子移山”多好啊!为什么非要写成“愚公移山”呢?2.也就是说,移走两座大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字预期答案:诚。(板书:诚)也就是说,本文的主题是在赞扬愚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地要铲平困难的诚心。那么,这个主题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加以证明。原文当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三、证明自己的解读。1.第三小节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4、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解读:(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这句话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可以找一位同学来试试。可以提示:长息是什么意思?说这话的时候,愚公是怎么想的?小结:从愚公的这一声长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诚心是何等的坚定啊!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顶针。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提示:小时候,我们经常听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后一句话的头是前一句话的尾等。引出下一问题:后面还有哪句话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2)解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5、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繁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多麻烦呀!完全可以简单一点:吾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样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而且非常简洁,好不好?预期答案:不好,这样虽然简洁,但没有气势,无法表现出愚公移山的那颗坚定不移的诚心。小结:这种顶针手法的运用,这种看似繁琐的语言,恰恰能够把愚公的移山的诚心、志气和决心表现出来,这样的语言,就让我们觉得: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比单纯的“子孙无穷匮”要有力得多。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愚公的诚心。后面的一句话表明他的这一番长篇大谈确实起到

6、了作用,是哪句话?预期答案:河曲智叟亡以应。提问:“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预期答案:无言以对(哑口无言亦可)。在愚公的诚心面前,连聪明的智叟也无话可说了。2.除了愚公自己的话,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提示:困难越大,越能表现愚公的诚心。(1)解读: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提示:抓住“本”字去解读。3.对于愚公的这番“诚心”,其他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1)解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解读:其妻献疑曰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提示: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笑”与“献”的比较、“君”与“汝”的比较、“一毛”与“魁父”的区别。另外,还要解读“甚矣”和“其”两个字的语气。(3)解读:杂然相许、杂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等句(4)解读: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四、小结近几年我们潍坊的中考命题,文言文的考试往往都是课外的,或者课内外相结合的,很多同学觉得最怕课外作品,其实大可不必,考查的内容虽然是课外,但知识点还是在课内,只要我们能够在复习文言文时,前后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加以解决,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愚公移

8、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

9、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

10、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

11、,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三.课堂练习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

12、学反思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

13、(听课文朗读)山是怎么样的愚公是怎么样的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结局又怎么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微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价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

14、休矣”请大家猜想一个疑问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一、1、出示教学目标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4、范读课文。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