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消息二则教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16791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AA】消息二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AAA】消息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AAA】消息二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AAA】消息二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AAA】消息二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AA】消息二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AA】消息二则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3、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2知识链接(1)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5、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

6、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Ri)区域(R)督战(d)歼灭(jin)溃退(ku)荻港(d)锐不可当(dng)泄气(Ri)要塞(si)(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败退。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督战:监督作战。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

7、的据点。业已:已经。(3)词语辨析“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

8、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9、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

10、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

11、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

1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

13、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

14、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

15、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英勇善战进军迅速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通过学习这则消息,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什么?“胜利南渡”点明了什么?答案示例: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