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1280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王鲁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编写教师:王鲁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3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4.背诵全诗。【学习重点】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预习环节常识简介:1、 了解李白2、 李白(701-762),字 ,号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有“ ”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2、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3、 解题:“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

3、度和意向是真。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3、作品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

4、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4、资料补充: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

5、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听视频范读,要求标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3、字音检测:天姥()瀛洲()剡溪()渌水()谢公屐()暝()澹澹()殷岩泉()訇然()石扉()魂悸()鸾()霓()嗟()4、再

6、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圈点难字生词,解释下列加线词我欲因之梦吴越: 栗深林兮惊层巅: 虎鼓瑟兮风为马: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势拔五岳掩赤城: 烟涛微茫信难求: 全篇以梦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理清本诗结构:入梦缘由(第1段)梦游历程(第2段)惊梦长叹(第3段)作业:参照注解及工具书,通读这首诗,完成下列内容填空。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学习过程文本鉴赏(合作探究)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概括

7、大意。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交待入梦之由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连、横、拨、掩、倒、倾侧面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神往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概括内容。 梦境所见所闻及醒后长嗟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飞渡图:清幽寂静 登山奇观图:壮美奇绝 山中夜景图:夜离奇险怪 洞天奇景图:神仙洞府,灿烂辉煌;仙人盛会。其乐融融 梦惊伤神图:无限留恋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明确: 梦幻破灭后

8、的失意。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 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 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指导背诵。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概括内容 梦后感慨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明确: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全诗前两段侧重对景物

9、的描写,最后一段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而这两句正是点睛之笔,升华了诗歌主题。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

10、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拓展演练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

11、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分类说明: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例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2)“虚”的三类内容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

12、虚象显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13、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