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212591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文】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1-8(答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专题一答案第一节资料来源于:http:/课堂反馈1.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资料来源于:http:/2.【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

2、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答案】A资料来源于:http:/3.答案:B【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课后练习资料来源于:http:/1.答案D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2.答案B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

3、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3.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4.答案B解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宣扬的是性恶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中的“爱人,敬人”的思想,中的“与人善言”的主张,中的尊老爱幼思想都体现了和谐的思想。5.答案C解析能归纳和比较所学史实,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是一项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诸子百家既各有主张又互有异同,需要加以鉴别,有关史家的评论能够加深我们对有关问题的理解。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

4、识可知,A是孔子的主张;B是荀子的思想;C、D都是老子的主张,但C明显是其消极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B解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等,这最能体现“和”的价值。A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董仲舒的观点,它实际上是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8.答案C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A项是荀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扬,D项是韩非子的主张。9.答案B解析“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中庸”思想,

5、“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主张。10.答案D解析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都是在面对当时混乱的局面和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社会现实的情况下提出的调解人际关系的基本主张。二者都不讲求实际功利,而是倡导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倡导重义轻利的是孟子。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倡导的是无阶级差别和等级差别的爱;而孔子则要求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在等级秩序下倡导“仁爱”。11.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法莫如一而固”等可知,该思想家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最有可能是韩非子。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墨子是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代表,其主张重视农业生产。由此可判断战国时期,新的生产方式逐渐确立,劳动者的人身

6、关系发生变化,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13.答案B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甲主张穿衣应该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主张穿衣应该节俭,符合墨家的“尚俭”要求;丁主张穿衣应该服从上级的规定,是法家主张的具体体现。14.参考答案:孔子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阐述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

7、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而有选择有鉴别地继承与发扬,弘扬其优秀精华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举例: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答出一例即可)15.参考答案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材料二主要观点: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

8、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材料四主要观点: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和平,墨家主张和平发展,注重兼爱,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四的言论最适合。因为它符合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从分裂趋向统一)和变革(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的需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源流。第二节课堂反馈资料来源于

9、:http:/1.答案:D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课后练习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

10、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2.答案A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3.答案A解析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道教在东汉时期才产生。4.答案B解析思想上的大一统主要是从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排除ACD,答案为B。5.答案C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适合于此。A为老子的观点,B为韩非子的观点,D为朱熹的观点。6.答案D资料来源于:

11、http:/解析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答案为D。7.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杜钦的话可知,他依据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A项为孔子的观点,B项为荀子的观点,D项是宋代理学的观点,故答案为C。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宣帝因出现日食而下诏,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他,这体现了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9.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儒家学说合法性基础”“法家学说统治权术”即可作出判断。10.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11.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学

12、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的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12.答案B解析治理天下“不务德而务法”属于法家思想。13.参考答案: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孟子: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先义后利。资料来源于:http:/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两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1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14.参考答案: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由于材料一中汉初经济的困难,迫使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及黄老之学,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恢复经济。由于采用了黄老之学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其实质是强调维护君主专制。由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政治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三节课堂反馈1.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考点:“心学”资料来源于:http:/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

14、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答案:C。2.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故答案为A。3.解析:C。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4.【解析

15、】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答案】B课后练习1.答案A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宋时期,儒学、佛道、道教调和之风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B符合题意。4.答案A资料来源于: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