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0032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复习本章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章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复习本章时,一定要着眼于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

2、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下图:(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a.各组分之间的形成关系如图: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

3、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b.各组分之间的成分关系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深化: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2.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

4、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4.血浆、组织液、淋巴化学成分的差别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各种盐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和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与血浆相比,

5、淋巴中水分的含量明显较多,另外,由肠道吸收的脂肪绝大部分是经过淋巴而进入血液的。5.组织液、淋巴的生成和回流来源:学科网ZXXK 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壁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生成的,它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被重吸收,少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来源:学,科,网Z,X,X,K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地生成,又不断地被重吸收回血液,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血量和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有0.5%2%在动脉端进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全身的淋

6、巴经淋巴管收集,最后导入静脉(回流入血液循环)。淋巴的回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回收血浆丧失的蛋白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还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概念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指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与溶质微粒的关系细胞外液中的溶质微粒的数目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反之,越小影响因素(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3)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与K+有关大小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

7、(1)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 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如:人剧烈运动后会,氧气供应不足,葡萄糖在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是乳酸对人体pH影响不大,乳酸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进入血浆,乳酸+ NaHCO3 乳酸钠+ H2CO3 ,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加强呼吸运动,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

8、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知识点深化: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有: 1.花粉等导致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组织间隙蛋白质增多,组织间隙水滞留。 2.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白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3.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淋巴性水肿。 4.肾脏病变引起细胞

9、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尿液的形成过程:(如右图)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

10、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特别提醒1.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 2.由上图示和分析可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四、pH对内环境影响的相关实验探究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

11、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二、实验流程步骤A组试管B组试管1号2号3号1号2号3号?缓冲溶液血浆?缓冲溶液血浆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结果?结论? (1)步骤中向1号试管加入蒸馏水。 (2)步骤中向B组3支试管中加入乳酸。 (3)预测结果: A组: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B组:试管1 pH变化明显,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

12、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计题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是可变的之外,其他的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2)事实: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体内血浆pH为7.357.45,体内温度接近37,血糖浓度正常范围为0.801.20 g/L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恒定的状态。2.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13、,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3.稳态的调节机制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

14、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 (3)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最初推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

15、谢过程发生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 (1)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2)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3)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所以只有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更好地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环境。知识点深化:1.稳态的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3.内环境稳态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