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9710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宁市教学能手考试要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市教学能手评选修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教育学考试要点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1.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1、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上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2、独立形态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4、现

2、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规律与教育(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3、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的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水平;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三、理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

4、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

5、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四、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教师劳动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示范性和主体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老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

6、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学生: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学制的历史沿革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1902年 壬寅学制 (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

7、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195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高等教育。1958 年 学制改革 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单轨学制 以美国为代表。双轨学制 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分支学制 介于上述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六、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

8、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的类型(一)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三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五)根据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六)从课程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

9、科开展。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比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10、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七、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方法及其应用。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

11、性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八、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

12、和道尔顿制。辅助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1.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九、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及其应用。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

13、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过程。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方法主要的德育方法有: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5.角色扮演法 6. 品德评价法7. 品德修养指导法 8.合作学习法十、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方法:分析书面材料法、调查法、观察法

14、、谈话法。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二、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