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9322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序言:各位专家:我们课题组从接到立项通知书后,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现研究周期已到,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向各位专家进行汇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前学术界对励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励志教育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实践的积累资料比较凌乱,难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是励志教育工作大多融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很难进行量化和分离。当前,有的中学生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

2、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经常产生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主要原因是缺乏励志目标。鉴于这种现象,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励志教育的研究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的有序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高中生:本课题中的“高中生”是指普通高中的学生。 2.“励志”一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於文学,隐於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陈春生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成基

3、遂渡江至安庆,入年徽武备练军学堂,励志学习,屏绝嗜好。”可见,励志古已有之,是中国人的传统。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 3.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从普通高中教育的角度看,

4、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三、理论依据(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

5、优势的形成。(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学校励志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内驱力的开发,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实践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来源是教学实践中的材料;二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应用的高效推广与应用。 理论指导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

6、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要拥有高度,能够深刻的揭示实践经验反应出来的规律;能够在特殊性研究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2.主要研究内容:(1)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2)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3)学生个体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5)学校办学理念与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相互关系。(6)学生应对励志教育的态度。(7)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通过对高中生励志教育研究,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心理素质过硬、能适应社

7、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五、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总结归纳出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2研讨出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3总结出学生个体、教师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4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六、解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1.研究的思路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非常大,对自己将来的命运忧心忡忡,却又缺乏明确志向。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匡正励志误区,明确励何志,如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树立新课改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开展基于榜样激励的励志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研究首先对激励理论和励志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

8、深入研究,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调研,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了解他们对励志教育了解的情况与效果,分析励志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基于新课改学校励志教育对策与措施,在具体的活动中围绕励志教育这一主题,在实践中完善课题的研究。2.研究过程(1)2011.092011.10组织申报、初步研究阶段组织励志教育课题小组,开展初步的理论研究。(2)2011.112012.01中期研究展开阶段开展各种励志活动,选取实验班,课题组成员分项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3)2012.032012.06课题研究总结、成果推广阶段对课题研究的各类成果进行分析

9、、研究、总结,通过论文等形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4)2012.092015.5申报结题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成果,申请结题。3.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理论支撑,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活动法通过具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励志活动,探索学校励志教育实践的形式,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3)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目中的励志教育形式,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可能。七、课题的成效与展望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实践成

10、果: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二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

11、攀升,教学工作再创佳绩。(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大赛铜奖。(4)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

12、列化管理制度。理论成果:(一)构建系列框架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情以情切入唤起持

13、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 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

14、”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二)形成系列论文理论成果很多。八、深化推广存在问题:(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改进措施:(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

15、查、自我完善意识。(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九、主要参考文献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武向荣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网络文章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 网络文章4.教育心理学潘菽 主编。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6.教育哲学张栗原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7.网络相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