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90505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原则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3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与培养学生综合运

2、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形成多种形式的感知,让学生在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更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注重运用言语直观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 4发扬教育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被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要求:1要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2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4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难点6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的利用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

4、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发展。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与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要了解研究学生,出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的兴趣和爱好,并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8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也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5、,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要求: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2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1要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

6、容做好充分准备,要拟好谈话提纲 2要善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3谈话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去获得新知识 4谈话结束后,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正确答案,并指出谈话时的优点和缺点3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1讨论前,教师要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

7、一步思考的问题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现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或现象,史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要求:1明确演示的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2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4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是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

8、方法。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方法。(自然科学)要求;1教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3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特点: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2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 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

9、教师的讲授,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练习服务于独立探究。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政治方向)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循循善诱原则)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

10、,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

11、行一致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卡连柯、平行教育)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6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

12、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