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9975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和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2018018 届高三第届高三第三三次联考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第第 1 1 页页 (共(共 8 8 页)页) 秘密启用秘密启用前前 试卷试卷类型:类型:A A 广东广东六校联盟六校联盟 20182018 届高三第届高三第三三次联考次联考 语 文 命题:广州命题:广州市第市第二中二中学学 2012018 8. .0 02 2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

2、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

3、一过程的结果是, 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 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 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 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 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 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 机,人们在新的

4、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 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 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 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 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 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

5、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 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 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 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 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 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 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

6、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 2 2018018 届高三第届高三第三三次联考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第第 2 2 页页 (共(共 8 8 页)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文化

7、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

8、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舌苔上的记忆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 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 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 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9、。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 “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 “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 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 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 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 的陕西话: “美!”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 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

10、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 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 2 2018018 届高三第届高三第三三次联考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第第 3 3 页页 (共(共 8 8 页)页) 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 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

11、,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 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 “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 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 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 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 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

12、,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 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 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 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 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 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 ,或者 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

13、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 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 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 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 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 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 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

14、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 “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 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 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 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 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2 2018018 届高三第届高三第三三次

15、联考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第第 4 4 页页 (共(共 8 8 页)页) 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5 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 要分析。 (6 分) (三)(三)实用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材料一: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 ,培训班“抢地 盘” ,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

16、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 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 “立身之本”受 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 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 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 (摘编自 2010 年 11 月 4 日“人民网” 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 ) 材料二: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材料三三: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 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 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 10 平方米,贴墙放着两排书,多 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图书室主要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