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189122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4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教育专著读后感范文 篇一: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 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 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 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 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

2、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 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 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 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 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 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

3、我永远都 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 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 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 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 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 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 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

4、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 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 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 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二、窗边的小豆豆(970字)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 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

5、捣乱”、任性, 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 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 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 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

6、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 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 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 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 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 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 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

7、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 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 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 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慢慢与他接近,接受了他。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 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

8、、美,这是值 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三、守望教育教育名著读后感(962)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 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 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 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 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

9、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 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 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 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 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 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

10、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 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 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 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 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

11、,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 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 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四、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74)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 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 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 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

12、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 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 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 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 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 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 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

13、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 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