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4231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不得人心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战线太长3.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时,运用了以下的形势示意图,这次战争是()A淝水之战 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4.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次迁都,如商王盘

2、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迁都长安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改用汉族姓氏A B C D7.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8.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

3、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9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二、材料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

4、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3)根据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1.C 2.B 3.A 4.B 5.B 6.C 7.A 8.A 9.D10.(1)洛阳。(2)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3)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