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3796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干知识回扣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知识串联,主干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多样化,中西合璧,安居工程,断发易服,多样化,【问题思索】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1.交通工具 (1)铁路,淞沪,(2)公路 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2、。 随后,外国近代 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近代: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汽车,筑路技术,轮船招商局,(4)航空 【问题思索】 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理念。,冯如,北京,2.通信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 建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

3、建巡抚在 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 ,设立无线电报局。,上海,台湾,无线电台,(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申报,万国公报,红色中华,(2)影视事业 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电视:1958年, 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

4、,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 历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 ”。 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定军山,北京,1994,第四媒介,【误区警示】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互联网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受西方影响明显。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

5、最典型的特征。 发展不均衡。在空间范围上,在通商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在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影响 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政治: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史论结合】 史料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阳历)为官方

6、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解读 史料主要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进行历法改革的情况,其间遇到了一些阻力。历法改革

7、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不适宜一刀切,所以最终导致了中西合历的现象出现。 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

8、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

9、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史论结合】 史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10、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解读 史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史料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 问题 根据史料,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答案】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考点二 近代交通的发展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地域之间

11、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史论结合】 史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

12、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发展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解读 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史料由第二个省略号分层,分别叙述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中外投资比例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史料最后

13、说明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 问题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答案】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新闻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功能,是报刊的主要功能。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

14、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评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论结合】 史料 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

15、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的数量这时也很多。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晚清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报刊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情况、内容变化等。 问题 根据史料,概括清末出版

16、业的发展特点。,【答案】出版机构的数量迅速增长;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民营出版业发展迅速。,明考情,考题1 2017全国卷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考题,【答案】 B 【解析】本题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清末民初以来,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内地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变化不大,故A、C两项错误;社会习俗演变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明传播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并未起到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