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2461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素材 岳麓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趣味探究: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说这是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征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2、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经济就象一棵被钢筋捆绑的大树。但这棵枝长得非常奇怪。有一面长得枝叶繁茂,有一面长得光秃秃得,只有几根枯枝,飘着几片烂叶。让学生结合以上比喻,思考以下问题:思考一:钢筋指什么,有何特征?思考二: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这棵大树长一面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思考三:“另一面却是枝叶凋零,一片枯黄。”意味

2、着什么?思考四:“这棵枝长得非常奇怪:一面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另一面却是枝叶凋零,一片枯黄。”这段话说明了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不同点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质排斥市场

3、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贸取消商品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政治影响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经济效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苏联经济恢复后,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5

5、)斯大林工业化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资金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则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则是对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2.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

6、,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4)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7、;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重难点解析及问题探究一、学生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三点疑问 1问:新经济政策做为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是否通过新经济政策过渡到了社会主义?解释:新经济政策确实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由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联共

8、(布)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也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业集体化的运动。1929年,在苏联业集体化运动中,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农业集体化的逐步开展,就意味着新经济政策将被逐步取消。也是说,直接促使苏联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并不是新经济政策,而是农业集体化运动。 2问: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能否改变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答:不能。因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政治前提是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经济前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仍然归国家经营,社会主义公有制仍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政策恢复资本主义也只是

9、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它的实施有利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苏俄工农联盟的巩固,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3问:新经济政策该不该被取消?它的取消是苏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吗?解释:刚才已经提到,联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为了快速建成社会主义,在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上,决定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开展,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对它适当的加以调整,并继续实行。二、针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有人质疑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因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富农、资本家。一些布尔什维克党员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把党证撕掉了,认为列宁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理想破灭了。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也有人气愤的质问:“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请问,请列宁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吗?为什么? 解析:新经济政策不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的。虽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实际上是走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策略是以退为进。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家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都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发展。-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