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18150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09(学术综合版 ) 教材研究 近年来,备课偶有自己的心得,现汇集于此, 以就教于大家。 一、 庄公有无优点 过去讲 曹刿论战 ,大都把庄公讲成一个反 面形象,这是不妥当的。笔者觉得在这篇课文当 中,庄公虽然有“鄙”的一面,但基本上还是一 个正面形象,他有如下优点: ( 一 ) 宽容大度 庄公能容许曹刿这样一个平民进宫求见。在 会见过程当中,曹刿两次否定他的答话,他不恼 怒。作战时让曹刿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这些都 体现了庄公的宽容大度。 ( 二 ) 公正执法 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大大小小的案件,都按实情处理,这就做到了公 正执法。 ( 三 ) 大胆用人 庄公允

2、许曹刿跟自己一块去打仗,并由曹刿 来指挥,可谓用人大胆。 ( 四 ) 听从他人 战场上,庄公不独断专横、固执己见,听从 曹刿的正确指挥,使战争取得了胜利。 ( 五 ) 虚心求教 庄公不掩饰自己军事上的无知,在取得胜利 之后,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讨教军事之道。 纵观历史,古代君主多骄横恣肆。庄公能有 上述优点,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庄公的优点应引 导学生加以探讨总结。 二、 也谈 木兰诗“唧唧” 的解释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 。 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 。 解作“织布声” ,诗的头两句 (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 紧密相应,生动绘出一幅优美的木 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

3、象跃然纸上。天天 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 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 ( 不闻机杼声,惟 闻女叹息 ) 作了一个比照与衬托。正是如此,读 后两句才使人产生强烈的悬念:天天开机织布的 木兰,现在为何突然停机叹息?同时也突出了木 兰愁思之盛。诗的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如 果开篇就“叹息” ,未免太突兀了,缺少变化,诗 意上也有重复之嫌 ( 因为头两句说了叹息,后两 句又说叹息 )。 否定作“织布声”解的人,所持依据是“唧唧 复唧唧”与“不闻机杼声”矛盾。其实所谓矛盾不 过是僵化理解诗意的结果。如第一段所说,把诗的 头两句看作是对木兰以往织布情况的叙述,后两句 看作是对木兰现在

4、情况的叙述,这样理解,哪里有 矛盾呢?非但没有矛盾,反而让人体会到民歌艺术 的魅力。如果僵化理解的话,不论“唧唧”作何 解,总会有“当户织”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综上所述,“唧唧”解作“织布声”是优于 解作“叹息声”的。 三、 “圆规” 是否是借代 鲁迅小说 故乡 中有这样一句:“圆规一 面愤愤的回转身” ,句中的“圆规”历来被认 为是借代,笔者以为不妥,正确答案应是借喻。 之所以认为是借代,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借 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的特点是,借体和本体之 间具有相关性,借体只有代替本体的作用,没有 比喻的意义。简言之,只代不喻。借喻的特点是, 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因为本体不出现,

5、喻体除具有比喻的意义外,还有指代本体作用。 简言之,喻中有代。 弄清了借代与借喻的根本区别,问题就一目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十一则 笊山东临朐营子初中吕传文 49- (学术综合版 ) 2010/09 了然了。“圆规”与杨二嫂 ( 本体 ) 是相似关系, 这可从杨二嫂刚出场时作者用的那个明喻 (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 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得知,又由于本体 ( 杨二嫂 ) 不出现,“圆规”除比喻外,还有指代 本体 ( 杨二嫂 ) 的作用。“圆规”喻指杨二嫂, 这正符合借喻的特点,当属借喻无疑。 四、 出师表 注释商榷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 苏教版教材注为

6、: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样的 解释是不全面的。查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商 务最新版,王力等编。下同 ),“卑”字一义项是: 低下,卑贱。并举 出师表 中的此句为例。这就 证明教材只解释了“卑”字的意义,“鄙”字的意 义没有揭示出来。查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鄙” 字一义项是:庸俗,浅陋。这正切合课文的语境: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具有这样的 雄才大略却不自傲,虚怀若谷,所以说自己 “鄙” 。显然,“卑鄙”一词应释为:身份低微, 见识浅陋。简言之:卑贱浅陋。这样解释才全面。 “裨补阙漏”中的“阙”字,苏教版教参注 为:“阙”通“缺” ,缺点。意义是正确的,但说 通“缺” ,不够正

7、确。查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可 知,“阙“字本身具有“缺点”的意思,如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有弛慢之阙。 ”而通假的原 则在于本字和通假字语音必须相同,意义之间毫 不相干。“阙”“缺”都有“缺点”的意思,在 这一意义上,二者显然不是通假关系。在古汉语 中,表示“缺点”时,“阙”“缺”是同义词, 只不过古人习惯用“阙” ,一般不用“缺”罢了。 五、 到底谁是中心论点 人教版教参 ( 九年级下册 ) 在分析 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一文时,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在总结课后习题答案时 却又说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 么,到底谁是中心论点呢?下面不妨作些分析。

8、课文一开始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天时、地利和人和。作者认为它们一个比一个重 要,并列举了两个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攻城一方“得天时” ,但攻城失败,这是因为“天 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城高”“池深” ,却弃 城而逃,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这有力地证明 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因素。“人和” 如此重要,那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赢得“人和” 呢?课文先从反面来论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接着 正反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里的 “多助”和“天下顺之”就是“人和” 。而“多助” 和

9、“天下顺之”的取得,不是靠“封疆之界” “山河之险”和“兵革之利” ,而是靠“得道” ,也 就是要施行仁政。一个国家“人和”了,就会在 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尾很鲜明地点明了这一 点:“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 总观全文,文章的论述脉络是:“人和”最 重要国家“得道”则“人和”得“人和” 则战必胜。不难看出,文章的中心就是论述“人 和”的重要。由此,可以认定中心论点是:“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六、 是比喻说理, 还是类比说理 人教课标版教参 ( 九年级下册 ) 在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一文的分析中,认为邹忌劝谏用的是 比喻说理。笔者以为不妥,应该是

10、类比说理。 比喻说理是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 说理的方法。类比说理是用某种属性相同的事物 进行比较推断出某个结论的方法。两者区别是: 比喻说理用来相比较的两事物只有相似点,而本 质属性不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虚拟的。类比说理相比较的两个事物必 须属性相同,用来作类比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 或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才能推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妻私” “妾畏”“客求”而在比美上受蒙蔽,和齐威王的 治国处境相比较,推出了齐威王因为“宫妇左右 私”“朝庭之臣畏”“四境之内求”而在国家大 事上受蒙蔽的正确结论。邹忌比美受蒙蔽,这是 家庭日常生活小事,

11、齐威王治国受蒙蔽,这是国 家大事,二者在属性上没有什么不同,仅是一小 事一大事而已。由是观之,邹忌劝谏,用的是类 比说理,不是比喻说理。 七、 “情” 字该怎样解释 曹刿论战 中有这样一句:“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该句中的“情”字,教材 ( 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 ) 注为: ( 以 ) 实情判断。 笔者以为不妥。前文既然说“小大之狱,虽不能 50- 2010/09(学术综合版 ) 察” ,又何以能以实情判断?显然,教材的注释前 后矛盾,讲不通。那么,这里的“情”字到底该 怎样解释呢?查 汉语大字典 ,可以看到“情” 字第四个义项是:常情;常理。并列有三个书证: 孙子 九地 :“兵之情

12、主速,乘人之不及。 ” 淮南子 主术 :“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 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 ”宋王安 石 偶成二首 之一:“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 吾事独难行。 ”笔者觉得这一义项比较切合课文中 的语境,把“情”字解释为“情理”比较恰当, 全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 察,也要处理得合乎情理。这样,文意就前后贯 通,不矛盾了。 八、 “拂乱” 怎样解释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拂乱” ( 全句是:行拂乱其所为 ) 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有的教师备课时拿不定。其实,这里的“拂乱” 既可以看作一个词,也可以看作是两个词。 看作是一个词,意思是“扰乱” 。它前面的 “行

13、”应解释为“用种种行动 ( 名词作状语 )” ,整 个句子的意思是:用种种行动去扰乱他所做的事。 看作是两个词,“拂”的意思是“不顺,违背” , “乱”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整个句子 的意思是: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以上两种讲法,都可通。教师可选择一种教 给学生,也可以两种并举。 九、 是补叙, 还是插叙 三个太阳 ( 苏教课标版初中语文第二册 ) 中有一部分回忆文字 ( 414段 ),教参看作补叙, 有点欠妥。 插叙是在顺叙过程中,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 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片段的叙述方式。补叙是用 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记叙的人或事件作 简短的补充交代。二者很相近,它们

14、都是叙述中 插入另一段的叙述,形式是一样的。从内容和作 用看,却有明显的不同。插叙有情节,补叙只是 对情节中的人、事作补充说明。一般插叙文字较 多,并讲究过渡照应,补叙文字较少,前后毋须 有过渡和照应。 弄清了二者的区别,就好作出判断了。 这部分回忆文字前面有一个过渡段:“呵, 南极!遥远的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南极! ”回忆是由 这段文字引出来的。回忆不是对女画家作概括简 短的补充交代,它文字较长,具体生动地叙述了 女画家十分向往南极,经过软缠硬磨,百般要求, 克服重重困难 ( 如名额挤不上、经费得部分自筹、 女性生活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终于实现了去 南极愿望的经过。女画家对南极的向往、执着

15、在 这里表现得鲜明突出,感动人心。应该说这块回 忆文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基于上述理由,回 忆文字应看作插叙,不能看作补叙。 十、 怎样译 “至于园可无憾矣” 备 于园 一课 (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 ), 发现教参对“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翻译不当。 为便于说明问题,现列出教参对全句 ( 瓜洲诸园 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 的翻译: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有名声,这 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说 翻译不当,理由是它与作者的本意不符。仔细揣摩 课文,不难看出作者的本意是说瓜洲诸园林都是凭 借巧夺天工的假山闻名,但于园在这方面更突出, 它是诸园林中的佼佼者,

16、只要游览了于园,其它诸 园不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照教参现在的翻 译,能体现于园是诸园林中的佼佼者吗?笔者以 为应这样翻译:到了于园, (其它诸园即使不 去 ),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这样翻译才体现出 于园是诸园林中的佼佼者,与作者的本意相符。 十一、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划分质疑 我的叔叔于勒 是一篇老课文,多年来都是 这样划分情节:开端:盼于勒 ( 14段 );发 展:赞于勒 ( 519段 );高潮:遇于勒 ( 2047 段 );结局:躲于勒 ( 4849段 )。对此,无人提 出过疑问,笔者以为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赞于勒”是在“盼于勒”之后还 是在“盼于勒”之前。从小说的叙述来看,“赞 于勒”是以插叙的方式交代出来的。于勒当初行 为不正,遭践踏,被打发到美洲。在美洲,他发 了财,回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这使菲利普夫 妇一改惧怕、憎恨的态度,转而大加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