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7218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试卷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33分)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龟(jn)裂莞(wn)尔一笑栏楯(shn)濒临(bn)B愠(yn)色悄无声息(qio)作(zu)坊晤面(w)C筵(yn)席岁在癸丑(ku)骄横(hn)掺和(chn)D蓬蒿(ho)长歌当(dng)哭乳媪(yn)凝眸(m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金榜题名震撼嗜好伸冤B淡烟暮蔼文身谍血厮守C珊珊来迟萌孽笑靥俯瞰D桀骜不训慰藉寥落气慨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这就是我所寻求的,它对于人生过于美好,最终我还是得到

2、了它。(2)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_,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3)场地里有许多古榕树,集中_在石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A即使/因此忽视分散B虽然/因此忽略分散C即使/然而忽视分布D虽然/然而忽略分布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B无论是司马迁“苟活”,还是屈原“赴死”,后人谈到他们,都充满溢美之词。C.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的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D二次革命失败,很多同志殉义武昌。我是一个书呆子,既非

3、军人,又非政客,更无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B大型肉食动物往往灵敏又胆怯,弱小的食草动物闲散而沉着,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C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D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远远超过了后者)的原因,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6.下列各句,适当填入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翩归来,不久,布

4、谷鸟出来了。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北雁南飞,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A.火热的夏季接着来了,植物在这里孕育果实。B.终于到了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C.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D.炎热的夏季终于来到了,植物开始孕育果实。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假令仆伏法受诛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意气勤勤恳恳D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选出与“不务正业”的“务”含义相同的一项()A除恶务尽B.任务C.务农D.务必9.指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的一句是()A.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B.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

5、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C.我的家乡无此大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D.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10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图是什么:A为了反衬反动派的凶狠和反动文人的卑劣,更寄托作者的哀思。B为了表现刘和珍的温和性格和乐观精神。C为了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深刻印象,对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难忘。D为了表现刘和珍取得斗争胜利后的欢乐情绪。11.纪念刘和珍君选自()A华盖集B华盖集续编C南腔北调集D坟二、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每小题3分。“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6、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

7、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

8、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

9、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12.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

10、朱熹要求的“敬”。B.“恭”按照宋明以来入学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13.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响和蒙蔽。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人而亏损。C.“俨然让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D.“入

11、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14.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9小题,共13分。乡村的瓦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

12、,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

13、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

14、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

15、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1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4分)17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5分)三、古诗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一)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二)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