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712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全国教育科学“十K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简报(第一期)学术中心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组l 卷首寄语像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一转身我们又匆匆的走进课题研究这所快乐驿站。南山下、东篱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开怀畅饮,陶然而悠然。我们不是诗人,却有着诗人一样的禀赋和才情;我们不是农夫,却有着农夫一样的淳朴和平实,一样的耕耘和收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学校和年级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下,我们高一语文组承担的子课题研究,有序展开。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共同确定了本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案

2、,以及各人分工负责的“子课题之子课题”研究。现在,我们不揣冒昧把这些还不成熟的东西以简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包括“研究动态”、“研究方案”、“论文精选”、“课例研究”等几个部分,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愿读书、科研之风吹遍一中,愿我们的课题研究早结硕果!l 本期主编:l 编委:l 执行主编:l 研究动态年9月初,“高中课堂文化研究”开题报告会;年10月15日,第一次子课题研究例会,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子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简单分工;年11月12日,课题组第二次例会,课题组内部交流研究心得;年12月20日,课题组第三次例会,组织参加学校学术论坛活动;年1月6日,我校第一届学术

3、论坛圆满举行,本子课题组代表在论坛与其他组交流研究心得;年2月28日,课题组第一期研究简报刊印l 研究方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高一语文子课题研究组刘刚一、课题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今天,当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

4、临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5、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二、课题目标我们高中年级语文组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目标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沉沦,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如何积极、有效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三、课题分析1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里的传统文化,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中国既有的文化,区别于所谓“西学”,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本课题所要研究的“语文教学中

6、传统文化”一般不涉及器物,而是侧重于制度和精神,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学习与继承。(1)古诗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散文的大国。古诗文既是精神层面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包括语言和文字,都因其独一无二、独树一帜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7、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2)“六书”为代表的造字法去年就有报道说,台湾有意将繁体字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提

8、示我们,作为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尤其是汉字成功的解决了信息化的问题后,我们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为自豪的汉字,做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学生错别字和社会上错别字泛滥的现象,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汉字的造字法,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让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有了这种浓厚的兴趣,用心写字,错别字自然而然的就“减产”以致“绝迹”了。汉字是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并且在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用传统的“六书”造字理论,走近汉字,了解汉字。(3)避讳制度“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我们对于避讳制度的最初印象

9、。其实,避讳制度是整个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部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看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为避母亲贾敏之讳,对于“敏”字,读必曰“蜜”、书必缺画,都是避讳文化的生动体现。如果我们对此缺少认识,就容易误读。大家都知道,李贺是我国晚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坎坷人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的所有的不幸都只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礼部官员昏庸草率,认为当避父讳,不准应举。此后,虽然李贺的诗名千古传颂,却不得不面对失意凄凉的现实人生,年仅27岁就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

10、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5)仕与隐(出世与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许每一个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都流动着出世与入世这两种精神。过去我们习惯上褒入贬出,或者褒出贬入。其实,这两者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其可爱之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辛词豪,苏词旷,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尤东施效颦也”,这里所谓的“苏词旷”就是苏东坡在词中表现出的开阔胸襟。正是,这种归隐林泉、拿得起放得下的轻巧,这种隐者的旷达

11、心胸帮助苏东坡冲破人生的阴霾,坚定乐观的活下来。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看做是隐者的代表,可是他在诗中也留露出“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无奈。可见,归隐并非是因为他的所谓“性本爱丘山”,而是社会的黑暗没能给他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6)节日熏陶传统节日是联系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纽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因为在这种时候最容易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在中秋、重阳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甚至可

12、以大张旗鼓的举办一场主题诗歌朗诵会,办一期手抄报,或起个“诗社”,写些诗歌。这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传承的文化才是活的,是意义深远的。2渗透的内涵和外延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专家强调的“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所以,渗透是必须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13、学习,而不能喧宾夺主的上成传统文化概论课。(1)诵读积累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

14、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2)情境解读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3)趣味训练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

15、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4)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四、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