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5494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2.(20KK郑州)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

2、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3(20KK广州)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

3、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有效避免竞争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都正确5(20KK南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KK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6(20KK淄博)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

4、蛙的可能性减小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越激烈D群落的结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8在一个阴湿低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食物网D以上都不对9(20KK临沂)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下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多样性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10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

5、响是()A人类活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B人类活动会减缓演替的进行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方向D人类活动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11(20KK苏州)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12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还林。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可能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13

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000m3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353600kg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A.BCD14下面关于退耕还林条例的说法正确的是()A本条例于20KK年1月20日实施B本条例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C这项浩大的生物工程有望使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D这是针对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牺牲环境的垦殖活动提出的15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是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

7、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BCD16如图为从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它们表示的是()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曲线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质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表示植被的种类数量D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17在研究下列几个种群的增长模型时,最可能与数字模型相符合的是()A麋鹿种群B大熊猫种群C玉米种群D青蛙种群1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

8、300只D400只19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C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2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率最大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涝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21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

9、植物的叶汁花浆为主。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A竞争、捕食B捕食、竞争C都是捕食D捕食、寄生22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4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

10、是()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叠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25.(20KK汕头)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26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27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多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多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2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

11、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2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30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

12、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31(11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38896710乙种群012028032114553请根据以上调查表回答问题:(1)甲、乙种群之间存在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至少说两点)。(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

13、。(3)甲种群可能绝灭的内在因素是_。(4)从甲、乙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32(11分)种群增长和环境负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S”型曲线。请根据下图回答:(1)种群指数增长期是指图中的()AaBbCcDd(2)现在自然界多数生物都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只有波动或变动,这种波动或变动一方面是由于种群有_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的_。(3)从该图曲线的实际意义分析,如果在灭鼠时,杀死了一半老鼠,存活的老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那么更有效的灭鼠方法有_,使环境的负载能力降低,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的种群数量。33(11分)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季来临,工蜂会尽心地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象说明了_。(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有:_。(3)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_;从蚁群与被攻击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_。(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