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75409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63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9中考物理一轮专项 第05单元 机械运动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时 机械运动,考点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103,10-9,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还有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3)换算关系:1 km= m,1 m=10 dm,1 dm=10 cm,1 cm=10 mm,1 mm=103 m,1 m=103 nm,1 nm= m。 (4)常见长度估测:普通中学生身高约为1.6 m;教室的每层楼高约3 m;初三同学一拃(张开的拇指和中指指端之间的距离)的距离约为20 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

2、5 cm;跳绳时脚离地面高度约为2 cm;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约为2 m;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0 mm;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0.2 m;教室黑板的长度约为2 m;乒乓球的直径为4 cm;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 mm。,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停表(或秒表)、手表、钟表等。 (2)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 (3)换算关系:1 h= min,1 min= s。 (4)常见时间估测:上自习课时,同学们脉搏跳动的平均时间间隔约为1 s;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 s;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约

3、为16 s;一块橡皮从课桌上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约为0.5 s;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 min;随着音乐做一套眼保健操用时约为5 min;你正常呼吸一次所用时间约为3 s;篮球从篮板上的篮筐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1 s。,考点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60,60,3.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 ; ; 。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由于受所用仪器、测量方法以及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减小,无法消除。,考点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

4、的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作 的物体。不可以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被认为是不动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选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性。,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标准,相对,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快慢,比值,3.6,5.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 。 (3)图像:如图5-1所示。 图5-1,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不变,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

5、,例1 如图5-3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s。 图5-3,探究一 长度、时间的测量及估测,B,2.50,1,337.5,【变式】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 cm B.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 mm C.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 s D.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D,例2 2017江西 如图5-4所示,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的,若以岸为参照物,白鹭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图5-4,

6、探究二 机械运动,静止,运动,【变式】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某人在外求学,他父亲去看他,于是向父亲询问家中可有怪事。他父亲说:“怪事倒也不多,只是昨夜一阵大风甚怪,把咱家院中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院外”,如图5-5所示。开始“院中的一口井”是以 为参照物,后来“把井吹到了篱笆院外”是以 为参照物。 图5-5,解析井之所以大风前在“咱家院中”,而大风后,看到“井”被“吹到了篱笆院外”,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篱笆,篱笆,例3 汽车行驶到路旁的标志牌处(如图5-6所示)。标志牌中“40”表示 ;按照标志牌的规定行驶,汽车从标志牌到八一大桥至少需要行驶 h。 图5-6,探究三

7、 速度的理解和计算,0.2,汽车在此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40 km/h,【变式】 如图5-7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5-7 A.前10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解析由图知,前10 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 m、200 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图知,甲车到达600 m处所用的时间为20 s,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

8、的时间大于20 s,所以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不断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甲、乙两车在40 s内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 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例4 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行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5-8所示,由此可判断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 图5-8,探究四 有关速度图像的理解与计算,10,甲,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变式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

9、图5-9、所示。运动5 s后,则甲、乙相距 m,甲、丙相距 m。 图5-9,15,0,【变式2】 2017济宁 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5-10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下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图5-10 A.物体在6 s内运动的路程为15 m B.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 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 s内和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C,实验突破,突破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考点归纳】,(6)测量下半段(或任意一段)路程的速度时,不能让物体从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起点)由静止释放。因为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时,它

10、的速度越来越快,若从除顶端外的任意起点下滑,则所测路程内时间偏大,速度偏小。 (7)小车下滑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误差分析:若小车经过终点后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车没有由静止从顶端释放,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例 林红同学做了“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的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5-11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 (1)实验所需器材:斜面、小车、 、 、金属片(阻挡物)。 (2)实验的原理: 。 (3)实验的过程及方法: 图5-11 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通过的 ; 测出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 ; 根据测得的 、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的顶端通过斜面上半段运动的 及所用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操作的原因导致测量的运动时间比真实值偏大,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将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刻度尺,停表,偏小,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小,便于测量时间,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